王莽在近代人眼中,被懷疑成穿越者。
他的一生,除了結局之外,倒是很符合穿越小說的套路。
不過在班固的筆下,王莽卻被塑造成一位篡逆者,傳記中充斥著濃濃的惡意和詆毀。
以致千百年來形成刻板印象,提起他總帶著偏見和奚落。
那年王莽父親早死,王氏一族因姑姑王政君身居後位,叔伯兄弟封侯拜相,隻有他孤苦伶仃,不及恩澤。
《漢書》中記載,莽獨孤貧,因折節為恭儉,勤身博學。
當伯父王鳳病重,王莽侍奉左右,亂首垢面,連月不解衣帶,最後被王鳳托孤王政君,拜為黃門郎,遷射聲校尉。
之後王猛混出名頭,爵位益尊時,卻越發恭謙。
散輿馬衣裘,賑施賓客,家無所餘。
收贍名士,交結將相卿大夫甚眾。
但這些作為,在班固眼中卻是敢為激發之行,處之不慚恧。
意思就是矯揉造作,沽名釣譽,臉皮很厚。
王莽到底什麼性格,不能依著班固一人的意思。
若說老王離了娘胎便有不臣之心,那肯定是不能夠的,除非真的是穿越者。
他從成帝至哀帝,再至平帝,權力之路並非一帆風順。
哀帝時,王莽曾一度失勢,隻是風雲際會,漢哀帝幹了七年死了,九歲登位的平帝幹了不到七年,也一命嗚呼地去了。
此刻王莽的欲望便陡然膨脹,最終幹出篡奪劉家天下的勾當。
《漢書》中對漢平帝的死亡,沒有做過多渲染,隻用了一個崩字。
首次提出王猛下藥毒死平帝的,是東郡太守翟義。
這個說法多是起兵造反的借口,如果真有此事,班固怎會放過機會,勢必要大書特書幾段文字,貶斥王莽的險惡用心。
平帝死後,王莽攝政,立劉嬰為皇太子,號為孺子。
兩年後,也就是公元八年,他登基稱帝,改國號為新。
此次改朝換代,過渡得相當平穩,並沒有發生揭竿而起的現象,一兩個宗室起兵,很快便被平息了。
王莽得到了精英階層的支持,他自身勤身博學,於公元五年舉行的學者大會,完全能和公元前51年的石渠閣會議,公元79年的白虎觀會議相比肩。
這個時代,總體上還在受著春秋戰國思想迸發的遺澤,學者們的思想並未拘囿一地。
王莽也是博學儒者,曾下令太醫解剖屍體,度量五臟,以竹導其脈,知所終始。
解剖屍體不能作為老王穿越的證據,《黃帝內經》最晚成書年代為西漢,五臟脈絡學說早有理論,並不是標新立異的創舉。
而王莽則是一個崇古務實的實幹家,他登基以後有感土地兼並的惡劣性,實行土地國化。
但因為他的傳記僅有《漢書》中的一篇,可做旁證的文獻並不多。
國有化這個問題,是現代人嘩眾取寵的說辭。
王莽實行的實際為商周時期的井田制,但井田制也要打上問號。
他更名天下田為『王田』,不允許土地買賣。
其中的王田包含了哪些田地,沒做具體描述,這種制度更像後世的均田制。
在那個生產力落後的年代,不管是井田制,還是均田制,都是非常脆弱的。
農民勞作的土地,除非年年風調雨順,五谷豐登,不然遇到一點點災害便會破產。
買賣土地度荒年,是一種必要手段。
所以王莽的這一改革,實行得並不順利。
在公元12年時,中郎區博諫莽曰:『井田雖聖王法,其廢久矣。
周道既衰,而民不從。
秦知順民之心,可以獲大利也,故滅廬井而置阡陌。
今欲違民心,弗能行也。
天下初定,萬民新附,誠未可施行』莽知民怨。
乃下書曰:『諸名食王田,皆得賣之,勿拘以法』
由此可知,王莽的土地改革實行三年後,便廢棄了,他所進行的嘗試並未動搖國家根本,也不是其敗亡的根本因素。
在《漢書》中,班固抨擊最厲害的是貨幣改革,王莽曾於公元7、9、10、14年,分別發行了新面值貨幣。
如果看過《食貨志》,西漢初年對貨幣改革也進行了諸多嘗試,但並未引起大的動亂。
隻是王莽采取的措施太激進,從而引起了混亂和信用喪失,是其敗亡的諸多因素之一。
公元十六年,一場大的自然災害來臨,國用不足。
王莽下令根據受災情況,減損地方官員的俸祿。
此種做法帶著理想主義,但並沒起到多少效果,各地官員結黨營私,因職謀殲,而求私祿。
但總體上,精英階層並沒對王猛失去信心。
在他的統治時期,謀反和起義並不多見,真正將其推入深淵的是赤眉起義。
而赤眉起義又不得不提到黃河。
黃河在平帝時期發生了一次改道,一分為二,一支流入淮河,奔騰入海。
到了公元十一年,黃河再次改道,徹底脫離天津入海口,而由山東半島北部入海。
《漢書》中記載這次改道,王猛對之不管不問,任由其肆虐。
其實這等天災誰也管不了,除非王莽真的是穿越者,能帶來百萬挖掘機請戰。
因此山東一地洪水泛濫,那些受災的農民能跑得跑了,跑不了的終於在沉默中爆發了。
他們蜂聚起來,在眉上劃一道紅印,可能是在懷念漢朝,因為西漢秉承的是五行中的火德。
但他們並沒有自己的名號,也沒有真正的行動綱領,為的隻是一口飯。
《漢書》記載:青、徐賊眾數十萬人,無文號施旗表識。
咸怪異之。
好事者竊言:『此豈如古三皇無文書號謚邪?
』莽亦心怪。
嚴尤曰:今此無有者,直饑寒群盜,犬羊相聚,不知為之耳。
從這段記載可知,赤眉軍的確是一幫饑民,軍伍中有見識的甚少,或者可以說精英階層並無參與其中。
等到這群起義軍流竄到南陽膏腴之地時,南陽地方大族為了守護產業,或是結兵自守,或是揭竿而起。
而赤眉軍的肆虐,並未讓王莽失勢,在昆陽之戰前,他還能聚集幾十萬軍隊,便是證明。
但昆陽之戰戰敗,為老王身死道消寫下了序曲。
從高級官員到地方官員,轉變風向徹底倒向起義軍,新帝國土崩瓦解。
王猛最後身首異處,改朝換代鬧騰了十幾年,卻如曇花一現,被後世儒者釘在了篡逆者的恥辱柱上。
其敗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要想真正了解他,還應該去《漢書》裡抽絲剝繭,才會有更清晰地認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