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邦封侯,為什麼單獨讓張良自己選地。《網路歷史》

劉邦封侯,為什麼單獨讓張良自己選地

劉邦當皇帝次年正月,著手封賞一直跟隨在他身邊的功臣,他特意提出來一個人——張良,說,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裡之外,是張良的功勞。

於是,他讓張良自己從齊地選擇三萬戶。

張良說,當初我在下邳起事,與主上匯合在留縣《今江蘇省沛縣東南》,這是上天把我交給陛下。

陛下采用我的計謀,幸而經常生效,我隻願受封留縣就足夠了,不敢承受三萬戶。

(張良 圖片來源於百度圖片)

齊國自古就有漁鹽之利,富庶異常,不是一個貧窮落後的留縣能夠比擬的,那為什麼張良不要這個厚封,而是自願選擇了一個既窮又小的留縣呢?

不是張良傻,不知道哪塊地兒好哪塊地兒賴,也不是張良覺悟高,自願艱苦奮鬥,給其他人做個榜樣,而是有其深層次的原因。

張良是智謀之士,自選留縣這麼一個地方,既不會引起其他自恃功高的人的嫉妒,也不會遭到劉邦的猜忌,說到底,要了厚封,是有生命之虞的。

劉邦封賞功臣有兩個突出特點,封的隻是侯爵;封賞較重的都是早期跟隨劉邦的老人,尤其是沛縣人。

這說明兩點,劉邦這時候腦子裡已經有了非劉氏不得封王的想法,隻是時機不成熟,沒有完全暴露出來而已;不是沛縣老人,是不會得到劉邦內心深處信任的。

這些藏在內心深處的東西,劉邦還沒有說,但像張良這樣的謀略家,是完全可以從一些事情的端倪中猜測出來的。

劉邦讓張良自擇齊地三萬戶,看起來是給了他最高禮遇,反而說明他正好不是劉邦最信任的人。

(劉邦 圖片來源於百度圖片)

剛起事的時候,張良不是劉邦的人。

他的祖父、父親兩代都是韓國的丞相,韓國被秦朝滅亡後,張良為了報仇,曾經刺殺秦始皇,失手後逃避躲藏起來。

過了十年,陳勝等人起兵反秦,張良也聚集了一百多人響應。

景駒自立為代理楚王,駐紮在留縣,張良打算前去追隨他,半路上碰到劉邦,便歸附了他。

楚懷王是項梁擁立的,這時候,天下義軍的共主名義上是楚懷王,實際上是項梁。

韓國王子成有賢名,張良向項梁建議得立為王,項梁同時任命張良為韓國司徒,這說明,張良首先是韓王的人,其次才是劉邦的人。

鴻門宴前夕,項羽要殺劉邦,項羽的叔叔項伯因為張良對他有救命之恩,勸張良趕緊逃走。

張良說,我是替韓王伴送沛公的,如今情況緊急,逃離而去是不合道義的。

張良力勸項伯與劉邦相見,並促成兩人成為兒女親家。

項伯提前向項羽說了好話,到劉邦赴鴻門宴時,項羽始終下不了決心殺劉邦。

宴席上,范增讓項莊舞劍,想借機殺了劉邦,由於樊噲的保護,沒有得逞。

宴席還在進行當中,劉邦、樊噲等人逃走,留下張良向項羽致歉,也就是和項羽周旋,項羽並沒有為難張良。

也就是說,項羽也認為張良並不完全是劉邦的人。

劉邦被封為漢王,張良並沒有跟隨他到封國去,隻是送了他一程,然後回到了韓王成身邊。

當項羽殺了韓王成,張良這才又回到劉邦身邊。

這一切都說明一個問題,早期的張良,並不完全是劉邦的人。

既然這樣,劉邦讓張良自擇封地,有把張良當做客卿對待並客氣一番的意思,也有試探張良的意味。

劉邦當皇帝後,開始誅殺異己,尤其是項羽陣營中人。

原來的臨江王共讙,曾經效忠項羽,反叛漢朝,高祖派盧綰、劉賈去攻打,沒有打下來,共讙自己投降了,但劉邦還是把他殺了。

燕王臧荼造反,被擒獲後,讓盧綰當了燕王。

利己造反,劉邦到達洛陽後,召見全部在冊的列侯,利幾心裡害怕,所以造反了。

其根本原因,他們都是項羽的部下。

最明顯的例子當屬韓信。

韓信從齊國趕來參加劉邦與項羽的會戰,用十面埋伏之計打敗項羽。

項羽一死,劉邦立刻把韓信的兵權奪了回來。

他借口韓信熟悉楚國情況,把韓信由齊國王改封為楚王,實際上就是讓韓信離開創業的根據地。

深層次的原因,就是怕韓信造反。

韓信到一個看似榮光實則無根的新地方,即便真想造反,需要準備的時間一定很長,保密工作是很難做的。

但是,韓信還是沒有逃脫謀反的罪名,他因為收留了一個項羽手下的將領從而被剝奪了王位,降為淮陰侯。

自古謀逆都是十惡不赦之罪,韓信謀逆,卻僅僅是降爵位,這不是很奇怪嗎?

在韓信改封、降爵位以及後來被殺的過程中,張良沒有一言,沒獻一策,又是為何?

張良清楚地知道,天下已經歸於一統,這時劉邦心裡想的是利益怎樣能夠最大化地歸於劉氏一家,如何讓這個最大化的利益永久地留在劉家?

所謂的封賞,隻不過是一種安撫手段而已,特別的封賞,隻能給特別的人,張良敢當這個特別的人嗎?

!能夠向皇帝要賞的人隻能是小人物,因為他們討的是小賞,皇帝放不在心上。

要大賞的隻有兩種人:能夠控制皇帝,像後世的曹操司馬昭等人;另一種就是自尋死路的人。

張良是智謀之士,是絕對不會自陷絕境的。

皇帝已經說出來要你自己選擇,張良不選擇也是不行的,因為皇帝的話就是聖旨,不要封地都是違背聖旨,這實實在在是一道難題。

智者就是智者,機緣湊巧的是,張良和劉邦相遇的地方叫做留,要下這麼一個『天意』所矚的地方,劉邦還能有什麼話說!張良自要留縣還有一層意思,留者,留也,那意思是向劉邦表明,是你要我留下來的。

憑張良的智慧和劉邦的悟性,兩人馬上就會明白這一點,此後兩人也是心照不宣,相安無事。

留下來的張良,再也不建一言,不獻一策,國家政務有蕭何,他實在是沒有多少事情可幹,說一句多一句,多說了無益,這時的他真正是少說為佳。

呂後為了太子的事情一定要他想辦法,他也隻是出了一個不顯山不露水的主意,讓商山四皓跟在太子身邊。

劉邦曾經也想籠絡這四個人,不得。

張良出這樣一個主意,從呂後這方面來說,我說了,請得來請不來那是你們自己的事情!從劉邦這方面來說,即便是知道了也沒有什麼大不了的,太子請這樣的人有什麼不對嗎?

你自己不是也想請嘛!

張良是古代軍事戰略家,不是蕭何一類的政務政治家,這類人在奪取政權的過程中有著極大的作用,到了和平年代,其作用基本喪失,除非在皇帝選定的接班人以外有人想篡權當皇帝。

所以說張良是智者,就是他很明白自己的歷史地位,知道自己該在什麼時候發揮什麼樣的作用。

張良自選留侯,是智者的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