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語:戰國七雄,外交策略有哪些?
蘇秦合縱,張儀連橫,秦國遠交近攻,長平之戰趙國衰落,退出爭霸舞臺。
在戰國時期,戰國七雄兼並日益激烈,在殘酷的外交博弈中,任何一個國家都不能置身事外,盡管七個諸侯國大小強弱不同,但是還沒有一個國家能夠有絕對優勢同時打敗其它六國,因此聯絡友國,共同對付敵國是明智之舉,也是必然選擇,因此在戰國時期,合縱連橫貫穿著整個外交主線。
那麼戰國時期外交策略都有哪些呢?
筆者通過研究詳實的史實資料,歸納概括總結出兩句話,那就是『合縱連橫』『遠交近攻』。
《戰國策》記載,文穎曰『關東為縱,西為橫』,孟康曰『南北為縱,東西為橫』
什麼是合縱?
就是合縱弱者以攻一強,到最後就是特指山東較弱六國聯合起來對付強大的秦國。
什麼是連橫?
就是事一強而攻眾弱,到後來特指像秦國這樣的強國,拉攏其它六國中一個或者幾個國家對付其餘國家。
當然,連橫並非秦國首創,合縱也並非其餘六國的專利。
例如三晉曾東連橫齊國,西連橫楚國,秦國也曾經策動五國攻打齊國。
戰國時期最有影響的連橫是秦國蘇秦,他首先拉攏魏國,接著破壞齊楚聯盟,利用蒙騙之術讓楚懷王中計而與齊國斷交,緊接著張儀說服韓國、齊國、趙國、燕國放棄合縱與秦國對抗,取而代之的是與秦國連橫,增強秦國實力,可以秦國能夠統一天下,張儀連橫行動功不可沒。
而合縱,戰國時期諸侯國共有5次大型合縱攻秦行動,但效果不大,基本都被張儀的連橫策略破壞掉,其中蘇秦在公元前334年組織的六國攻秦聲勢最為浩大,蘇秦先後到燕國、趙國、韓國、魏國、齊國、楚國等六國宣傳『合縱』主張,說服六國伐秦,這次合縱使得秦軍十五年不敢邁出函谷關一步,不過最終由於各種原因還是失敗了。
遠交近攻,是一種『地緣性聯盟策略』,戰國時期,曾形成東有齊國,西有秦國雙霸主局面;范雎認為越過魏國、韓國去打齊國,不如聯合齊國攻打韓國、魏國來的更實在,在解決魏韓之後,再對付齊國,而魏韓兩國是天下中樞之位,戰略地位十分重要。
所以說,范雎的遠交近攻策略,從全局觀念上為秦國實現霸主的目標制定了明確步驟和具體方法,即占據核心位置,步步為營,由近及遠,各個擊破,最終實現兼並六國統一天下。
合縱連橫,合縱連橫策略,戰國七雄都經常利用,但是應用最多的當屬地處於『四戰之地』的魏國,魏國啟用李悝進行改革後,成為戰國時期最先強大的國家,然而由於戰略決策的失誤,先後與秦國、楚國、齊國、趙國等軍事強國交鋒,造成了地緣政治進一步惡劣,而馬陵之戰後,魏國受到重創,國力衰退,不得不頻繁使用合縱連橫策略,依附強國而生,使得魏國成為中原地區『合縱連橫』活動中心,在伊闕之戰後,魏國徹底退出戰國政治舞臺。
秦國在長平之戰坑殺趙國四十多萬士兵後,從此一家獨大,中原各國無力阻擋其兼並之路,而此時『合縱』『連橫』也逐漸退出歷史舞臺。
綜上所述,無論是合縱連橫,遠交近攻都是各諸侯國在不同時期,采取不同外交策略而已,這些策略始終貫穿著戰國時期各諸侯國興亡的主線,各諸侯國采取的方法和策略正確與否,決定著不同的效果。
參考文獻:《戰國策》、《史記》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