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玄武門之變向來爭議頗大。
有人認為是必然發生的奪位事件,也有人認為是時勢造就得局面。
有說李世民在之前有非常大的把握能贏,也有人認為他這是極其冒險的行為,那麼事實究竟如何我們已經不得而知了,但我們可以根據以下線索簡單的做下分析。
歷史上李世民發動玄武門是手段,登帝位是結果。
手段是根據武德九年李淵以及李建成黨羽的一系列動作而做出的,風險固然有,否則高士廉不會用囚徒,秦王府也不會一度被圍困。
除非老天捉弄,李世民踩香蕉皮滑倒意外身亡之類的,正常推斷的話,無論什麼手段,結果都不會變。
奪儲位,死的隻有兄弟和侄子和少量人員。
是很好的結果了,總覺得對那時候渴望太平的百姓來說,李世民這個風險冒的太值。
事實上玄武門之變是李世民一次極冒險的行為,李建成有正統的地位,所以李淵以謀逆賜死李世民以後,不會滅李世民的滿門。
再說玄武門之變,很大的原因李淵顧忌社稷的安穩,還有對李世民的幾分親情而拖延產生的大變。
更不會對李世民的後代下手。
我隻是想象一下,竇氏死後,年長的李建成帶著年幼的弟弟們成長,那份曾經的兄弟之情竟然變成玄武門的血與火。
李建成的行為和心態屬於典型的『順其自然』派。
他骨子裡一直依仗的是祖宗禮法,立長不立賢。
你說李建成沒有真正想過殺死李世民,滅李世民門,這個說法我覺得沒錯,但是同樣。
假如過了玄武門,李淵滅李世民滿門,李建成也同樣都不會放一個。
我們先來看看玄武門事變前夕,李世民在長安的實際力量已經比東宮弱很多了。
因為畢竟都是他的兒子。
到武德九年李淵決定把他們兄弟兩的矛盾拿到朝堂上對簿公堂,這時李世民意識到不能坐以待斃。
李世民在兵力上有絕對的弱勢,時間一長皇城必破。
所以他不得已割下建成和元吉的頭顱展示給東宮和齊王府的將領,得知自己的主子已死,這才停止了進攻投降了李世民。
若是想有些人說的那樣李世民能十拿九穩打贏東宮和齊王的兵力就根本不必割下自己兄弟的頭顱,給自己增加惡名。
玄武門之變從戰略上講是一次釜底抽薪的斬首行動,只要殺死建成元吉控制了李淵就是李世民的勝利。
但是這個行動並非上策,是李世民逼不得已的冒險行為,是一場豪賭,並不是某些人說得那麼十拿九穩,鎮定自若。
其實李世民一直沒下定決心在隱忍。
阻礙李世民的並不是殺兄,而是逼父。
武德七年楊文幹謀反事件後李世民野心暴露,李世民明白立太子的事黃了,打算去大本營洛陽,等待李淵死了再動手。
結果被李建成李元吉阻止,派到洛陽的張亮下獄,李世民幾乎被廢為庶人,借東宮夜宴吐血一事逃過一劫。
六月一日太白經天。
可以說,在李淵召李世民自辯時,李世民下定了動手的決心。
父不慈子不孝,歷來君父用類似這種莫須有的罪名讓臣子自辯的時候,就是在逼他自殺,被逼自殺的大臣或皇子有許多,絕望中奮力一擊的也有。
而李世民的性格決定了他絕對不會選擇前者。
當天晚上李世民召集手下文武,包括躲避在外的房杜,安排人手兵馬,以區區八百兵力分別控制太極宮內的李淵、政事堂的宰相們、防衛秦王府、在玄武門後臨湖殿前設伏。
當夜李世民帶兵進入太極宮控制了李淵,把李淵和宰相們都放到太液池的遊船上。
回頭設下埋伏。
然後就是六月四日的天亮了,綜上,我認為,可以說,李世民是從安排常何擔任玄武門守將開始,就做好了準備。
他抱有的幻想破滅之後,就義無反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