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風華——漢王朱高煦想做李世民,但其父朱棣不是李淵。《網路歷史》

明成祖朱棣以藩王造反起家,起兵之時一定沒有想到自己的晚年會遭遇跟父親朱元璋一樣的困境。

朱元璋之時,太子朱標早逝,最終傳位太孫朱允炆。

朱允炆削藩,導致了朱棣的『靖難之役』。

朱棣之時,太子朱高熾體弱多病,且極有可能在朱棣之前死去,若真如此,便與朱元璋之時如出一轍。

關於太子的人選,朱棣曾經是猶豫的。

長子朱高熾是個胖子,還是個瘸子;次子朱高煦英明神武,從靖難之役開始便追隨朱棣南征北戰。

為了勉勵朱高煦,朱棣甚至說過『

勉之,世子多疾

』的話。

所以,朱高煦一直不服氣,一直想方設法爭奪皇位。

朱高煦的偶像是李世民,甚至曾經對人說道:

我英武,豈不類秦王李世民乎?

朱高煦像不像李世民不好說,但其父朱棣一定不是李淵,如果一定要比,朱棣才是大明最像李世民的人。

1、朱棣立長子朱高熾為太子

客觀的說,朱高煦想要奪嫡,與朱棣早年的誘導脫不了關系。

朱棣稱帝之後,對於立誰為太子,也確實很傷腦筋。

《明史》記載:

儲位未定,邱福言:『漢王功高,宜立』帝密問《解》縉,縉稱皇太子任孝,天下歸心。

帝不應。

縉又頓首曰:『好聖孫』謂宣宗也。

帝頷之。

太子遂定。

邱福,是靖難之役的功臣之首,代表的是永樂朝武將的看法;解縉,是朱棣之時的七人內閣之首,代表的是朝中文臣的觀點。

而朱高熾最終被立為太子,除了其本身仁孝外,其子朱瞻基是一個重要的砝碼,因為朱瞻基從小深得其祖父朱棣的疼愛。

朱棣

公元1404年,朱高熾被立為皇太子。

公元1411年,朱瞻基被立為皇太孫。

2、漢王朱高煦從未想過罷手

朱高熾成為太子之後,朱棣將朱高煦分封到了雲南。

但朱高煦不想去,不斷在朱棣面前訴苦,最終朱棣還是將他留在了京城《當時的首都還在南京》。

之後,朱高煦便加緊了扳倒太子的謀劃。

皇帝與皇太子的關系,自古都非常微妙,太子做的時間越長,越容易被離間。

如果太子勤於政務,就會被認為是野心勃勃;如果太子遊手好閑,則會被認為是不稱職。

這個尺度急難把握。

朱高熾

而朱高煦利用的便是其父朱棣的多疑之心。

第一步,幹掉解縉

公元1410年,解縉入京奏事,恰逢朱棣北伐,便在覲見太子朱高熾後便回去了。

之後,朱高煦便開始挑撥了:

伺上出,私現太子,徑歸,無人臣禮!

朱棣震怒,令錦衣衛以『無人臣禮』將解縉下詔獄,最終在獄中被雪埋凍死。

第二步,借『東宮迎駕事件』打擊太子黨

公元1414年,朱棣北伐歸來,太子迎駕延誤,朱棣非常不高興。

這件事可大可小。

但此事之前,由於朱高煦不斷買通人在朱棣身邊說太子圖謀不軌的壞話,所以迎駕延誤在朱棣眼中便成了太子藐視自己的證據。

朱高煦

再加上朱高煦煽風點火,朱棣大怒,將太子黨幾乎全部下獄。

看來,朱高煦的計劃似乎要成功了,但實際上卻遠非如此。

3、太子朱高熾的班底

朱高熾雖然形象不佳,但確實是一個仁厚的好皇帝,《明史》稱其:

用人行政,善不勝書。

使天假之年,涵濡休養,德化之盛,豈不與文、景比隆哉。

也正因為如此,在許多人認為漢王朱高熾更有希望奪取皇位的情況下,以『三楊』——楊士奇、楊榮、楊溥為代表的太子黨在奪嫡之戰中立場始終不曾有絲毫更改,楊溥甚至在『東宮迎駕事件』後蹲了十年詔獄。

4、楊士奇的反擊

奪嫡之戰的過程,並不需要刀光劍影,有時候反擊往往隻需要一句話。

打擊了太子黨後,朱高煦日漸跋扈,自比李世民便發生在這一時期,也正是如此,朱棣開始對朱高煦不滿。

公元1415年,朱棣決定將朱高煦改封至青州,朱高煦依然不想去。

這時候,楊士奇說了一句話:

然漢王兩遣就藩,皆不肯行。

今知陛下將徙都,輒請留守南京。

惟陛下熟察其意。

也就是說:漢王兩次被封都不肯就藩,而如今陛下就要遷都了,他一定要留在南京,希望陛下仔細考慮漢王的用意。

之後,《明史》記載:

帝默然,起還宮。

這是一句相當有殺傷力的話,一句話便使朱高煦多年的努力付之東流。

5、楊榮密謀

公元1424年,朱棣最後一次北伐。

與電視劇《大明風華》中不同,這一次北伐朱棣並沒有與蒙古人交手,因為韃靼部首領阿魯臺早已望風逃竄。

找不到敵人的行蹤,朱棣隻好班師回朝。

七月,朱棣病逝於班師途中的榆木川,其位置大致在大興安嶺西側,內蒙古呼倫貝爾市。

朱棣病逝後,內侍馬雲與楊榮、金幼孜密謀,決定秘不發喪,每天按時送膳,嚴控消息,防止朱高煦叛亂。

朱瞻基

同時,楊榮星夜趕回京城向太子朱高熾報告朱棣駕崩,從而為朱高熾登基贏得了時間。

而當朱高煦得到消息後,面對的隻是朱高熾已然登基的事實。

6、朱高煦造反

在我看來,朱高煦的所謂軍事才能,也隻是在跟隨朱棣南征北戰中能有所發揮,而其本人的軍政才能遠遜其父,而且並不識時務。

當朱高熾登基,大局已定後,並無任何優勢的朱高煦依然沒有放棄爭奪皇位,其想當皇帝的執念,一是當年朱棣的誘導,二是太子朱高熾的寬容,而這兩點最終使朱高煦走上了不歸路。

朱高熾便是明仁宗,在位僅僅九個月便撒手人寰。

之後,其子朱瞻基繼位,是為明宣宗。

大明遷都北京後,皇帝呆在北京,而太子則守在南京。

也就是說,朱高熾去世之時,朱瞻基尚在北京。

於是,朱高煦便想要半路截殺朱瞻基。

但最終朱高煦失敗了,他根本就沒看到朱瞻基的影子,等到的卻是朱瞻基登基的消息。

朱高煦徹底怒了,奮鬥了一輩子,皇位還是與自己無關。

朱高煦忍無可忍,終於起兵造反了。

然而,事實證明,朱高煦根本不是造反的料,他當不了李世民,同樣也幹不了朱棣的活。

公元1426年,朱瞻基禦駕親征,戰爭是絕對的一邊倒,於是朱高煦投降了。

我總感覺,朱高煦的末路幾乎與當年追隨朱棣之時判若兩人。

朱瞻基本沒有打算殺他,隻是把他關了起來。

有一天,朱瞻基去探視朱高煦,朱高煦突然伸出腳,將朱瞻基絆倒了。

讀史至此,總感覺末路的朱高煦十分的滑稽,朱瞻基終於忍無可忍,用一個銅缸將朱高煦罩住,然後在銅缸周圍點燃木炭,把朱高煦活活烤死了。

朱高煦,一個想做李世民不成,又沒有能力像其父朱棣一樣造反的人。

他做朱棣的大將尚可,但離開了父親,其本人沒有自己的班底,無謀無斷,又沒有深謀遠慮,且不知收斂,最終從威名赫赫的『漢王』變成了一個歷史的醜角。

PS:圖片來自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