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歷史上稱得上『忠臣』的人很多,但能夠流傳千餘年,有資格為如今現代人頂禮膜拜卻不多,甚至很少,但關羽是一個特例。
關羽去世後逐漸被神化,被民間尊為『關公』,歷朝歷代多有褒封,直至清代奉為『忠義神武靈佑仁勇威顯關聖大帝』,成為與『文聖』 孔子齊名的『武聖』。
不過,在《三國志》中作者陳壽似乎對關羽這個人物不感興趣。
論武藝,他與張飛、馬超、趙雲等人在同一個層次,算不上卓越超群;論謀略,與呂蒙的交手顯然是被對方玩弄於股掌;論文采,即便秉燭夜讀《春秋》也沒有任何詩句言論流傳於世;論政治,在蜀漢定鼎江山方面貢獻也不突出;論功名,漢壽亭侯是漢代爵位等級最低的,還是曹操行拉攏之舉所得,與諸葛亮的武鄉侯差了很多。
建安五年(200年),曹操東征,關羽兵敗,《三國志》隻談到『曹公擒關羽以歸』,關羽戰敗被擒後具體是什麼原因導致關羽降曹,《三國志》未交待。
而《三國演義》中擁劉反曹的價值取向十分明顯,擁戴關羽就是支持正統,才寫了土山之約的故事。
從曹操對關羽的安排看,關羽降曹與一般將領的投降不可等同視之。
關羽降,曹操許以高官厚祿,拜為偏將軍。
在當時的官員序列中,偏將軍秩二千石,與太守同級。
當時,周瑜與趙雲是憑借赤壁之戰的卓越表現才得拜偏將軍,呂蒙則是因為從關羽手中奪取了荊州得封偏將軍。
劉備做過的州牧是京官帶本秩出任地方,同樣秩二千石。
而同樣是降曹的名將張遼,拜為中郎將。
中郎將秩比二千石,地位低於偏將軍,從此不難看出曹操對關羽的器重程度是遠超一般降將之上的。
後來關羽棄曹營而去,《三國志》記述:『曹公壯羽為人,而察其心神無久留之意,謂張遼曰:‘卿試以情問之。
’既而遼以問羽,羽嘆曰:‘吾極知曹公待我厚,然吾受劉將軍厚恩,誓以共死,不可背之。
吾終不留,吾要當立效以報曹公乃去。
’遼以羽言報曹公,曹公義之』這段話與《三國演義》約三事的第三條『但知劉皇叔去向,不管千裡萬裡,便當辭去』無疑是呼應的。
如果說關羽土山之約是真實的,這一事件可以解讀為關羽富於智慧,精於權變,審時度勢……如果非得與『忠君』『忠臣』掛上鉤,則顯得勉強生硬。
《三國志》中記載,劉備自立漢中王之後,冊封關羽為前將軍、馬超為左將軍、張飛為右將軍、黃忠為後將軍,而長坂坡救護甘夫人和劉禪的趙雲僅為雜號將軍,隻是在《三國演義》中趙雲才被安排進了五虎將之中。
五人之中,關羽地位最尊。
然而作為劉備異常倚重的人物,關羽卻缺乏寬廣的胸襟,氣量狹小。
最典型的是對待馬超、黃忠的態度都能看出其胸襟之狹小。
關羽問諸葛亮:『馬超是降將有什麼特殊本領能與自己相比?
』諸葛亮了解關羽恃才傲物,憑借自己與劉備的特殊關系和不凡的武功,尋常人難入其法眼。
於是諸葛亮回復關羽,:『孟起兼資文武,雄烈過人,一世之傑,黥、彭之徒,當與益德並驅爭先,猶未及髯之絕倫逸群也』諸葛亮給予馬超很高的評價,將其比為古之名將黥佈和彭越,隻是輕描淡寫的一句話『還是關雲長厲害!『得此書信,關羽不僅大喜,還將書信『以示賓客』。
此事足以說明關羽缺乏大將應有的真正自信,缺乏大局意識,不以劉備興復漢室的大業為第一要務,為了一些虛名,忽視劉備陣營內的精誠團結。
再說黃忠,當前將軍的印綬送到荊州,聞之黃忠被封後將軍,關羽竟然怒不可遏道:『大丈夫終不與老兵同列!』可見關羽的心胸狹窄之狹小。
張飛以莽撞聞名,關羽雖然不是劉備眼裡的莽撞之人,做事之莽也不亞於張飛。
如他粗暴對待孫權的求親使者,如他北伐前夕深責糜芳、傅士仁等,表明關羽對外缺乏政治智慧,無大局觀念,對內難以容眾,待人苛刻。
此外,關羽對孫劉聯盟的重要性顯然缺乏準確判斷,或者說其對自己掌控局面的能力,以及三方角力形勢的估計嚴重失真,直接導演了失荊州的困境。
劉備能夠三分天下有其一,得益於孫劉聯盟。
三國之中魏國實力最強,對吳蜀兩國的優勢顯而易見。
魏國之所以難以滅掉吳蜀兩國,孫劉聯盟起到了關鍵性的支撐作用。
孫劉的關系如同唇齒,唇亡則必齒寒。
對此,劉備、孫權無不心知肚明。
雖然雙方存在諸多利益分歧,但面對強大的曹操,借互保實現自保的根本利益,推動孫劉兩大軍事集團擱置爭議,戮力拒曹,這是當時條件下最智慧和最無奈的選擇。
孫權為子向關羽求婚,目的很多,或許是仰慕關羽雄風,真心結成兒女親家;或許是以兒女婚姻為手段,強化孫劉聯盟,北拒曹操;或許是測試孫劉聯盟的成色,為選邊站隊提供決策支撐;或許是離間關羽與劉備的兄弟情誼,借以削弱蜀漢,伺機奪回荊州;或許是借結親之名,將關羽之女誘騙至東吳以為人質,要挾關羽交還荊州;或許是激怒關羽,借機武力收回荊州。
不管哪種目的,關羽都應該保持清醒頭腦,審時度勢,謀劃佈局。
然而遺憾的是,關羽僅僅是震怒拒婚,扯掉了孫劉之間的『薄紗』,徹底將孫權推向了曹操,原本於蜀國頗為有利的政治軍事形勢急轉直下。
緊接著的就是劉備復仇,張飛殞命,夷陵慘敗,白帝城托孤……自此,蜀國走上了國勢發展的衰頹通道,並且一路走低,再無中興,直至亡國。
關羽戰功赫赫,導致其恃勇自傲,目空一切。
失荊州固然影響因素很多,但關羽過於輕視曹魏以及東吳將帥是一個重要的方面。
在關羽眼裡,吳國一流人才,如呂蒙、陸遜等都是不值一提的小人物。
而恰恰是這些未入關羽眼的『小人物』成了關羽人生的終結者。
故此,《資治通鑒》評價關羽說:『羽矜其驍氣,陵轢於人,始有大功,意驕志逸』說明不僅是《三國志》,直到《資治通鑒》成書時,對關羽的評價依然基本是偏負面的。
劉禪在關羽身後追謚『壯繆侯』,這一評價之『壯』,肯定了關羽的軍事才能『兵甲亟作曰壯,叡通克服曰壯』『武而不遂曰壯』,『死於原野曰壯』,『屢行征伐曰壯』。
『壯繆侯』可以理解為劉禪君臣對關羽壯志未遂的遺憾與悵惘,是美謚還是惡謚,我們一目了然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