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語:常勝將軍白起,為何卻難得秦王重用?
多次被屢戰屢敗的王齕頂替
眾所周知,白起是中國古代威名赫赫的常勝將軍,然而在王齕率領軍隊征戰的時候,卻屢戰屢敗。
不過秦昭襄王在征戰的時候,卻總是派出王齕。
經常是眼看王齕馬上就被敵軍擊敗時,這才換上白起上場。
為何秦昭襄王會安排出這樣的一個戰術呢?
為何在最開始沒有直接使用白起呢?
王齕在當時屢戰屢敗,並沒有誇張的成分,更沒有冤枉他。
早在公元前262年,當時白起率領軍隊攻下韓國的野王,輕而易舉的把韓國攔腰切斷,分成兩個部分。
韓國主題是一部分,上黨郡是另外一部分。
然而就在這千鈞一發的關頭,秦昭襄王卻把白起收了回來,讓王齕率領軍隊前往攻打上黨。
不過原本一樁好事,卻被王齕徹底給搞砸了,使得上黨郡的太守馮亭向趙國舉起了白旗,從而引發了秦國和趙國的『長平之戰』。
在『長平之戰』的最早期,王齕和廉頗相互對衡。
雖然王齕攻打下了對方兩座城堡,但是在廉頗接連不斷的防守下,王齕也很難再前進一步。
然而這樣長期以往的僵持下去,最終各個方面肯定對秦國有所不利。
然而在這樣的一種局面下,秦國一方面使用反間計,讓趙國把廉頗迅速調回,另一方面讓白起替下王齕,最終才獲得了『長平之戰』的最終勝利。
『長平之戰』結束一年之後,秦昭襄王又調回白起,派用另外一員猛將王凌攻打進入趙國的邯鄲。
結果王凌並沒能輕而易舉獲得最終的勝利,所以秦昭襄王又讓王齕率兵前去接替,但王齕仍舊無法獲勝。
在這個時候,秦昭襄王才準備使用白起上場。
不過因為白起發牢騷,秦昭襄王忍無可忍之下刺死了他。
秦國錯失了白起,王齕最終在邯鄲城外被趙國及魏楚聯軍擊敗。
在這之後,公元前256年,王齕又被趙國的軍隊打敗。
總而言之,王齕一生中幾乎沒有打贏過戰爭,但是,他卻仍舊能夠獲得秦昭襄王的賞識。
之後,秦昭襄王離世之後,他的兒子秦莊襄王順利上位,仍舊非常欣賞王齕。
秦莊襄王去世後,甚至還讓王齕、呂不韋、李斯等人一同擔任輔政大臣,一同輔佐年紀尚小的秦王嬴政。
一直等到公元前244年時,王齕才離開了人世。
那麼問題來了,戰無不勝的王齕,為什麼得到了三代秦王的高度贊賞呢?
使用王齕帶兵,因為秦王害怕白起功高蓋主
白起雖然百戰百勝,但是假如軍隊長期以往掌握在白起的手中,秦王還是非常畏懼功高蓋主的。
假如白起存在著私心想要擁兵自立,那麼試問一下秦國誰才是白起真正的對手呢?
實際上,一個人都沒有。
因此每次白起打了勝仗之後,秦王總是會立刻把兵權從他的手中收回來,之後再讓秦軍與他的徹底分隔開來。
在白起休息的期間,秦王會讓另外一個人繼續率領軍隊。
然而在這一個期間,秦王通常情況下都會選擇使用王齕。
雖然他在戰場上的功績不怎麼樣,但是除了他之外,當時秦國實在是也沒有任何一位比他出色的人了。
就比如說,秦國攻打進入邯鄲時。
秦王安排王凌率軍,結果他要比王齕的能力更糟糕,秦王沒有辦法的情況下,才更換上了王齕。
安排王齕率兵征戰,因為他的態度一直都非常的謙虛
王齕屢戰屢敗,沒有一個強大的打仗能力,所以在他的身上也沒有可以得意的地方。
除此之外,王齕有著一個很好的性格,為人處世比較謙虛謹慎,無論秦王把他安排在軍隊中什麼職位上,他都沒有任何的意見。
就比如說在長平之戰打響之前,他就已經攻打下了趙國的兩座城堡。
雖然始終沒有辦法向前邁進一步,但他還是為秦國立下了汗馬功勞。
並且趙國在當時已經換上了趙括上場,對於王齕來講,正是一個絕佳的機會。
他沒有辦法輕而易舉的拿下廉頗,未必沒有實力拿下趙括。
然而在這時秦王卻又把他更換掉,換上了白起上場征戰,讓他擔任軍隊的副帥。
這樣的排兵佈陣,他卻沒有半點的意見。
假如這一事情發生在了白起的身上,他的心裡肯定會有所不服,小聲嘀咕幾句,撂下攤子選擇不幹了。
總而言之,王齕雖然能力欠佳,為人處世謙虛低調,好好的穩定住軍隊,秦王使用起來也較為放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