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珍珠怎麼會從歷史上消失?說說唐代宗李豫對她到底是不是真愛?《網路歷史》

唐代宗李豫,生於開元十五年《727年》。

出生的時候,父親李亨還屬於一個普通的年長皇子,連太子都不是。

而唐玄宗對兒子們的品格要求嚴苛,李亨非常懼怕因男女瓜葛受處分,且李豫的母親吳氏出身很普通,李亨一度不想,甚至是不敢要這個兒子。

史書特別記載,李亨親自煎藥準備讓吳氏墮胎。

經宰相張說一番勸說,李亨心中確實猶豫不舍,最後才保住兒子。

哪知李豫也是玄宗的皇長孫,非常喜歡這孩子,十五歲冊封廣平郡王,繼位之前一直叫李俶。

影視劇中的唐代宗李豫

筆者再次強調,關於歷來稱呼唐代宗,本來的廟號其實應該是世宗,為避諱李世民名字的禮法習俗這才改『代』,所謂『世代世代』。

李豫有主持平定安史的大功,謚號孝武皇帝,廟號世宗,在古代以武功建業的皇帝裡有不少舊例依據,如漢武帝劉徹的廟號是世宗,光武帝劉秀廟號是世祖,唐代文化一向又以漢朝為參照,稍微了解唐詩的都清楚,動輒『漢家』『漢皇』類似語匯在唐詩裡簡直可用泛濫來形容。

就以唐代本身的史料依據也可以證明,《全唐文》雖然是後世編輯,但文章內容基本保存唐代原貌,其中收錄『加尊號文』中有『太祖景皇帝……代祖元皇帝……』等早先祖宗的尊號,文中『代祖』在沒有開始避諱的時候就是傳統的『世祖』,是指高祖李淵的父親李昞。

唐代避諱是高宗李治以後嚴格推行,所以,唐代宗李豫的事跡在今天人們印象裡並不算太陌生,但對這個皇帝的稱號本意很多人卻並不一定清楚。

寶應元年《762》的時候,唐肅宗李亨病重,決定讓太子監國,李豫一邊哭泣一邊接旨。

當時張皇後和李輔國之間,矛盾漸漸白熱化。

有一次張皇後讓太子入宮協商準備除掉李輔國,李豫哭著說父親病重,若除掉李輔國可能會對父親的影響很大,不利於養病,婉言拒絕了張皇後。

筆者認為,以李豫和張氏之間的緊張,這一情節不大像是事實,而是為了凸顯李豫對肅宗的孝順,同時不願濫殺的仁厚形象罷了,須知代宗在社稷動蕩之後大力重塑唐室形象,可以說是模范代表。

鑒於這一情節可信不高,實際張皇後早已決定拉相對被忽視的肅宗次子越王李係合作,說服越王除掉太子可以自己稱帝,越王以為可撿便宜的龍椅來坐,就聽從張皇後安排,在宮內佈置人手對付太子。

都知道,他們一番謀劃加害李豫的秘密被程元振的手淆到消息,火速傳給李輔國,李輔國提前動手控制宮內局面,然後成為扶持李豫登基的大功臣。

影視劇中張皇後和越王李係

就在這一火燒眉毛的時刻,史書寫太子知道自己可能遭遇危險之後,居然還是堅持要去入宮看父親,這又一次強調李豫為人的忠孝,其實同樣頗為虛假,實際反而顯示他不管是主動或者被動,已經選擇與李輔國合作。

從歷史本身來看,李豫雖然算不上祖宗那樣的英明神武,可也不是仁弱無知之輩,李豫對張皇後與李輔國同樣憤恨,可經過長期權衡利弊,他實際不得不傾向李輔國。

理由很簡單,李豫與張氏合作雖然也能夠登位,但張氏既有外戚還有子嗣,毫無疑問會對李唐前途帶來巨大麻煩,恰恰說明李豫選擇李輔國登位是非常聰明的盤算,至少『兩害相權取其輕者』。

在繼承大位之後,雖然李輔國起初對唐代宗李豫的威脅也不小,可只要雙方不立刻撕破臉,李輔國是一個閹人宦官身份,從原則上就不大存在當真有霸占皇位的可能,這就相當於買下一份李唐家族的『保險』。

說穿了,這也就是唐朝皇帝後來都會那麼借重大量宦官的真實根源。

李輔國這時畢竟還不存在龐大的家族勢力,而這一點,隨著後面神策軍的出現會更加清晰影響唐朝的歷史走向。

代宗李豫登基後,前面對李輔國是比較忌憚,唯有處處忍讓,同時也琢磨究竟如何可以擺脫李輔國,最後選擇的方式就是『以彼之道還施彼身』,選擇其他宦官來對付李輔國這個宦官,所以宦官勢力在代宗時已經非常突出。

為表明自己得位正當,為人各種完美,忠孝仁厚,有情有義等等。

李豫除了對肅宗表現各種尊崇外,繼位不久就追封生母吳氏為皇太後,廣德元年又加追為章敬皇後,還把吳氏同李亨合葬。

他了解母親生前愛好崇佛,就在長安花費巨款修章敬寺作為紀念,並親自主持為千人剃度出家,還附帶追封外祖父吳令桂為太尉。

其實史書並沒有記載李豫小時候有與母親吳氏生活的經歷。

按玄宗要求,皇子皇孫都集中在十王宅和百孫院,李豫應該很少見到母親。

甚至可以推斷,吳氏或許體弱不好,生了李豫後沒幾年就死了,導致李豫對母親的印象並不很深。

李豫後來半生風雨飄搖,內心懷念這個命運不佳的生母吳氏當然不算虛情假意,可他各種表彰推崇母親家人的舉動也不完全是真情流露,有刻意顯示自己仁孝的作秀成分。

筆者多次特意指,代宗李豫在重塑唐室形象方面非常重視,依然還是基於安史八年以來對朝野的巨大沖擊。

前面分析安史時已經強調,安史起兵雖然是反對李唐,可在北方制造了諸多表明他們上乘天意,下合情理的弘揚正統的做法,『樹碑立傳』不少,這對民間是非常大的鼓動,盡管安史的失敗事實上當然並不那麼合乎民心民意。

最終解決安史的唐代宗,不論是對自己還是對李唐朝廷,面對如何收拾民心,顯然就是非常重要的事情,單一案例看不出來,可類似的事情多了,就能發現李豫的做法有鮮明的主觀目的在內。

當然,這樣做有多大成效是另一回事,也許看到後來河朔地區藩鎮軍、地方軍帶給朝廷不斷的困擾,可以評估有一些白費功夫,但不能認為代宗在重塑形象方面不該有所行動表示。

年輕時的李豫事跡幾乎為零,即使史書形容他『喜懼不形於色。

仁孝溫恭,動必由禮。

幼而好學,尤專《禮》、《易》,玄宗鐘愛之』等,也談不上對他性格為人的把握。

不過可以留意,父親李亨當太子以後的種種壓抑和鬱悶,多少伴隨李豫的成長看在眼裡,也潛移默化在他身上。

影視劇中的沈珍珠

要知道李豫是李亨的長子,也是玄宗的長孫,很多時候要刻意維系父親一樣的處境,一旦有機會侍奉祖父玄宗,李豫也都刻意討好,對父親李亨也極力孝順。

史書對李豫的為人特別強調『仁孝』一面,也不能認為全都是做作;隻不過反過來過分推崇這一點,自然難免有美化性質。

那麼,李豫真實的為人如何就成了一個謎。

至少李豫與兄弟建寧王李倓那種坦誠直爽的個性應該很不一樣。

例如分析肅宗李亨一生最重大抉擇北上靈武的時候,長子李豫隻是緊跟支持,並不像三弟李倓那麼張揚,甚至這一建議都由李倓提出。

李亨大半輩子沉默收斂,心裡也許的確更喜歡與自己個性不同:有勇有謀、敢作敢為的李倓,這樣的兒子當然多少表明能夠為自己帶來一些希望的成就。

而長子李豫天然地肩負一堆責任,並沒有太突出自己的能力,因此他在李亨心中的地位顯得一般。

當然李亨也不算是疏遠冷落李豫,外加有強悍的張良娣身邊有李佋,還身懷另一孩子。

李豫當時所處的親情關系與早年李亨的情形變得頗為相似:夾在玄宗與武惠妃以及眾皇子中非常復雜微妙,尤其如今李豫還挑著長子的擔子。

正是李豫的地位漸漸尷尬,他需要刻意去經營協調各種關系,後來史書自然就在李豫為人處世方面各種稱贊和塑造,他是一個重情重義的好人:好兒子、好孫子、好丈夫、好兄長等等標簽,對家庭各種維系,對社稷各種擔當……事實不能說全是假的,但也絕不都是真的。

比如李豫和德宗生母沈氏的遭遇歷來被改寫的讓人瞠目結舌。

安祿山起兵以後,當一家人匆忙跟隨玄宗離開長安時,沈氏奇怪地被扔在長安,陷入燕軍手中。

沈氏在民間傳說叫沈珍珠,這個毫無根據。

不過,自南朝以來就十分出名的吳興沈氏家族《以今天來說屬於浙江湖州》,據說沈氏其父沈易直為大理寺正,伯父沈從道為書法名家,官階不算很高,可也不是普通平民。

沈氏以良家子身份入東宮,指當時太子李亨的府邸,年歲不詳,隻能推斷與李豫相仿佛。

天寶元年《742》,李豫十五歲剛封廣平郡王,沈氏已經生下長子李適。

即便沈氏在李豫身邊屬於一般妾侍,李適也是肅宗李亨的長孫。

李唐家族逃離長安時,李適也有十三四歲,李豫年屆而立,在史書中標榜各種忠厚仁孝,有情有義的李豫,為何在如此重要關頭莫名其妙拋下沈氏這樣一個弱女子?

一直是一個令人費解的謎團。

以司馬光《資治通鑒》說是沒有在宮廷的皇子後妃才未能帶走,暗示沈氏可能不在皇城之內。

直到官軍收復洛陽,李豫與沈氏是在東都掖庭再次重逢,貌似安祿山多半問出過沈氏身份。

若從沈氏家族分析,吳興沈氏不少人從北周隋朝就遷居洛陽。

換句話說,沈氏當時也許是返家在洛陽,這才沒有隨李豫一家從離開長安,安祿山入洛陽就把沈氏扣押,這是基於沈氏為何後來會在洛陽出現的一種背景推論。

當然也有充滿野史趣味的說法。

就是張良娣、李輔國等人針對李豫和李倓,故意沒有及時通知沈氏出走。

這需要相信,張良娣、李輔國很早就慫恿李亨自立門戶,且李亨已經在醞釀才能成立。

張良娣已有一個兒子李佋,同時還另有身孕,她不希望李豫幹擾自己的圖謀。

假如李豫被李亨選為未來的太子,本來沈氏是很普通,可作為太子妻族的吳興沈氏家族,對張良娣母子就可以構成很大威脅,所以她采取這種方式撇下沈氏,身為女子一旦陷入兵荒馬亂,不論古代還是現代都意味九死一生,幾乎沒有懸念。

李豫和沈氏第一次失散,勉強可說李亨、李豫父子撤退太突然發生的意外。

更令人不解的是重逢以後,李豫居然仍沒有把沈氏接回身邊,繼續安置在洛陽。

乾元二年《759》三月,史思明在相州大破九鎮節度使約二十萬人,唐軍潰散,史思明於九月再占洛陽。

整整三年後的寶應元年《762》十月,坐上皇位的代宗李豫再次收復洛陽,這時再也找不到沈氏了,她從歷史上離奇消失了。

影視劇中的獨孤氏

據說李光弼敗退之際,曾通知百姓盡量撤離洛陽,不知沈氏是離開還是陷入燕軍遇害。

或者正是李光弼通知百姓撤離,所以代宗李豫包括後來德宗李適都長期尋找沈氏,最終沒有任何消息。

由於代宗李豫在史書一再表示種種正面,所以失去沈氏完全像是一時不得已的疏忽大意。

經過對李豫種種事跡的分析,恰恰筆者認為,他對沈氏的感情很大程度是事後作秀,李豫對沈氏究竟有多深的感情,從史書記載看可信度也不太高。

一個非常明顯的標志,且不說李豫曾經兩次拋下沈氏是否出於不得已,沈氏對李豫完全沒有過真正名分,她從來不是李豫的正式妻妾,李豫早年正妻是崔氏,連妾的身份也沒給沈氏,這是其一;連當皇帝之後,李豫對這個所謂半生苦苦尋找的女人,根本也沒有在禮法層面加以肯定,沈氏仍然沒有得到任何封贈!這是其二。

李豫心裡當真念念不忘於沈氏嗎?

他寵愛的其實是獨孤氏,之前就跟在身邊,正妻崔氏在史書的形象號稱悍妒,獨孤氏還是先生兒子後生女兒,得到妾的身份。

崔氏非常苦惱鬱悶,據說在天寶末年已不在,獨孤氏成為李豫最寵愛的女人。

後來她一直是貴妃享有皇後禮遇,這是武惠妃、楊貴妃以來宮廷傳統。

大歷十年《775》獨孤氏去世立刻封贈貞懿皇後!而沈氏能有身份是兒子德宗李適繼位後的孝順之舉,以隆重的儀式在含元殿尊母親為太後,和李豫半點關系都沒有。

即便如此,德宗也沒有輕易給母親加任何謚號,也許他還存有找到母親的念頭,算是特殊情況。

沈氏獲得睿真皇後謚號已是憲宗時期,也已經基本可以確定沈氏不在人世,所以筆者認為李豫和沈氏之間從來沒有多深的感情。

很多人認為,李豫生前一直沒有立皇後是因為懷念沈氏,更是憑空揣測。

唐代皇帝對後妃幹擾朝局有非常恐懼的陰影。

李豫一生處在亂局,登位前長期糾纏在張皇後的風波中,怎麼敢輕易封皇後?

他在位前半期仍然非常動蕩不安,沒有皇後完全出於現實考慮,與感情深厚無關。

同樣因為這一點,筆者反而更加相信,如果李豫深愛沈氏的話,不論找不找得到沈氏,或者不管是否她已死,都應該會有一個來自官方的名分。

因為唐代社會風氣就是敢於打破習俗著稱,從肅宗到代宗,正對如何進行禮儀恢復,從文化傳統方面有過一番討論和擬定,是由顏真卿、裴冕等北方豪門子弟牽頭進行。

包括皇室系統,家眷後妃以及各級官員方方面面都進行禮儀身份等級的安排。

李豫對沈氏一生都沒有任何名分確認,到處表現自己對父母、兄弟、親屬多麼忠厚仁孝,有情有義,假如認為他的行為是出於真誠,豈不恰恰證明他真真切切已把沈氏拋在腦後,又何來對沈氏還深情款款一說?

難道沈氏不在宮廷,生死不明就不能享有一個名分?

這就是他對待沈氏的事實,包括那個當年宣稱素來親厚的弟弟建寧王李倓,也是側面佐證。

比如大歷三年《768》五月,歷來號稱與弟弟李倓感情深厚的李豫,是在李泌沉痛訴說當年被誣殺的冤情時,又經過李泌回憶唐玄宗追封前太子為帝的舊例,李豫這才恍然大悟要追封弟弟李倓為承天皇帝,歸葬順陵,下詔書表揚李倓生前的功德和才能。

如此誇張是他想起對弟弟建寧王的深厚感情了嗎?

非也,重點不是在此,而是因此可以把他和皇祖父玄宗的正面形象聯系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