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解安德海有多受慈禧寵信,便可知道將其曝屍三天的丁寶楨有多牛。
1868年,24歲的太監總管安德海娶了京城名角九歲紅,慈禧竟然巴巴地派人當眾去賞賜了1000兩白銀和100匹綢緞,頓時在京城攪起軒然大波。
要知道,慈禧能穩坐大清朝第一把交椅,當年隻有17歲的安德海功不可沒。
那麼,安德海是怎樣的人物?
為何在大婚之後就被丁寶楨給殺了?
丁寶楨又為何有膽量去殺了慈禧的心腹寵臣呢?
一、得勢的太監總管
慈禧身邊最著名的當紅太監當屬李蓮英,但是安德海得勢時,李蓮英還是太監裡第二梯隊的人物。
安德海有個最大的優點,就是為人特別機靈,這種機靈讓他在站隊時,能夠審時度勢地跟準慈禧,這才有了日後的飛黃騰達。
而安德海的平步青雲,還要感謝咸豐皇帝的駕崩。
1861年,愛新覺羅奕詝《即咸豐皇帝》駕崩在熱河行宮。
他的死因至今成謎,有說他是貪色而死的,也有說他癡迷鴉片而亡。
咱也甭管這位剛過而立之年的皇帝為啥沒的,總之,隨著他一死,大清的江山也走向了末路。
咸豐死前為嫡長子留下了8位顧命大臣,年僅6歲的同治皇帝繼位。
作為同治的生母,慈禧不安於隻做太後,於是拉著慈安太後和咸豐的異母弟弟恭親王奕訢發動了著名的『辛酉政變』。
在這場政變中,慈禧能夠順利奪取肅順這八位顧命大臣的權力,有一個人立下了汗馬功勞,他就是慈禧和奕訢之間的秘密聯系人——安德海。
後來,慈禧過河拆橋地解除奕訢手中的權力,更是安德海與其密謀的結果。
您瞧,這個小太監不簡單吧?
慈禧掌權後,安德海立刻榮升為大內總管,一時風光無兩。
不過,隨之而來的便是安德海的膨脹,這種膨脹近乎於花樣作死。
早在1653年,順治皇帝就定下了一個規矩,簡而言之共六條:
第一、太監不能隨便出宮,出宮必須得有諭旨;
第二、太監不能幹政;
第三、太監不能和官員走得太近;
第四、太監不能結交外官;
第五、太監不能利用手中職權弄權,尤其為親戚謀私;
第六、太監不能置田。
喜歡明史的朋友一定明白,順治的這番苦心也是基於前朝的經驗教訓。
尤其太監不能幹政這一條,更是寫在了交泰殿門口的警醒石碑上。
但是,以上這五條,安德海樣樣沾邊,簡直是把清朝老祖宗的訓示放在腳下摩擦。
安德海以為自己仗著慈禧的寵愛,到處可以橫著走。
他不把親王放眼裡,甚至常常在慈禧面前告同治皇帝的狀,肆意挑撥他們母子感情。
這種恃寵而驕、目無他人的行徑,早就讓他自己成為了眾人的眼中釘。
但是,囂張跋扈的安德海還是碰到了硬茬,此人正是當時的山東巡撫丁寶楨。
二、硬氣的豪傑巡撫
都說『打狗也要看主人』,1869年,山東巡撫丁寶楨將慈禧太後寵信的太監總管安德海給處死了。
此事一出頓時震驚朝野,也為不少人出了口惡氣。
曾國藩得知後,僅以三個字評價::『豪傑士』。
但是,更多的人開始擔憂丁寶楨的安全。
那麼,丁寶楨是何許人也,竟敢在太歲頭上動土?
他背後的靠山也是慈禧不成?
明朝有個海剛峰,個性剛正不阿,他便是大名鼎鼎的海瑞。
而清朝也有這麼一號人物,是位敢於懟天懟地、為人正直、勤政廉潔的好官,他就是丁寶楨。
丁寶楨是在咸豐年間考中的進士,此人文武雙全,為官極為仗義。
曾因朝廷虧欠官兵糧餉,而掏空家底給部下們發工資,但是,這些部將體諒丁寶楨的不易,誰也不肯拿錢,而是心甘情願地追隨。
要知道,丁寶楨的全部家當也隻有500兩白銀,還不夠安德海勾勾小指索要來的錢財多。
而丁寶楨能成功化解這場危機,憑借的可不是他的官威,而是自己的人格魅力。
1873年,黃河決堤,數百萬民眾流離失所。
當時,許多官員都相互推諉,誰也不想肩起重擔,唯有丁寶楨勇敢地承擔重任。
此時的丁寶楨正在丁憂期間,卻肯主動請纓治水,從酷暑到寒冬,終是造福了當地百姓。
但凡有人處理水患時敷衍了事的,丁寶楨會先行勸說,如果勸說後還不照辦的,他絕對不會管對方是誰,一律嚴懲。
要知道,為官最難的就是『堅守原則』,因此,清朝大多數官員都將就『變通』,唯有丁寶楨我行我素,因為他是真正地『以民為天』。
丁寶楨不是曾任山東巡撫嘛,後來他從山東調到四川,而山東又發水患。
於是,丁寶楨開始號召四川民眾捐助山東。
在清朝貪腐成風的環境下,唯有丁寶楨這樣的官員能做到一呼百應。
到了四川的丁寶楨也做了許多實事,當時修繕都江堰所需費用不菲,而朝廷竟然毫無責任心地推給百姓分攤。
丁寶楨為此多次上奏朝廷,為百姓減輕負擔,這樣的執著和為民請命的決心真是像極了海瑞!
後來,丁寶楨在四川任上病逝,山東百姓得知後,竟然和四川『爭』了起來,希望能讓他們心中的『青天大老爺』葬於山東。
老百姓的心裡是有一桿秤的,唯有真心實意為民造福的好官,才能一直被老百姓所稱頌。
1877年是丁寶楨手中銀子最多的時候,當然,這不是他的私人財產,完全是為朝廷所賺。
當時,在丁寶楨的建議下,實行了新的鹽政,單就是稅收這一項便有100萬兩銀子,最高時可收到180萬兩。
那份讓大清朝備受屈辱的庚子賠款,要求丁寶楨所任屬地上繳20萬兩銀子,這些錢全出自鹽道稅收,沒有一分一毫加在了百姓身上!
事實上,丁寶楨的一身正氣正是來源於父親丁世棻的諄諄教導。
丁世棻的祖父曾任知縣,就是一位廉潔敬業的好官。
丁家世代人才輩出,直到丁寶楨才出一任地方大員。
但是,丁家世代提倡廉潔自律,丁寶楨深受家風熏陶,謹遵父親『不可妄取民間一錢』的教誨,終是不負丁氏一族的期望。
由此可知,兩袖清風的丁寶楨毫無背景,而他敢於將『狗頭鍘』用在安德海身上,憑借的便是自己這一身的正氣和不畏懼死亡的決心。
三、安德海之死
俗話說『人狂無好事,狗狂狼來拖』,如日中天的安德海剛剛在京城舉辦了轟轟烈烈的大婚,他也成為了北京城家喻戶曉的大人物,但是,他做夢也沒有想到,自己哪怕權勢滔天,卻碰到了一個『不要命』的主兒。
就在安德海大婚的第二年,他便迫不及待地出宮斂財去了。
當時正值同治皇帝大婚,他打著為皇帝置辦各種物資的旗號,向慈禧太後請示到江南去采買。
你以為安德海是遊山玩水嗎?
不是的,他是以此為名,借機去斂財。
有了慈禧太後的應承,安德海甚至連一紙公文都沒有,便浩浩蕩蕩地帶領一群隨從,前呼後擁地出了北京城。
據史料記載,安德海帶著自己剛娶回家的,人稱『九歲紅』的名角馬賽花,外加6名太監和7個保鏢,沿途高懸『奉旨欽差采辦龍袍』字樣的旗幟招搖過市。
殊不知,他的死期也在悄然臨近。
高調的安德海這一路接受各級官員的『招待』,收受賄賂無數。
可是他呢,尾巴都要翹到天上去了,牛的不得了。
然後,就這麼逛到了山東地界。
1869年7月20日,安德海一行途徑山東德州時,恰好是他的壽辰。
安德海心裡高興啊,這次能撈一大筆啊,他還在等著德州『表示』呢,誰知德州知府趙新卻有了疑問。
按理說,太監出行是有嚴格的出入檔登記的,要詳細寫明出入時間、去處、隨行人員等信息,可是趙新並未收到朝廷的文書,不過是一個太監,怎能這樣大膽行事?
於是,趙新火速將此事匯報給了山東巡撫丁寶楨。
丁寶楨早就久聞安德海的臭名,知道他禍國殃民、斂財無度,而後他向趙新下達命令,讓其迅速將安德海扣押。
與此同時,丁寶楨更是八百裡加急,上奏朝廷『太監自稱奉旨差遣,招搖煽惑,真偽不辯』的密折。
但是,捉拿安德海這事並不順利,眾官皆知安德海是慈禧太後身邊的紅人,都怕因此而丟了烏紗帽,甚至丟了性命。
於是,丁寶楨立刻命令東昌府總兵王正起派兵追捕,終是在8月2日將安德海拿下。
同時,搜出黃金一千多兩,元寶17枚,其餘財寶不勝其數。
此時,猖獗的安德海還不知大難臨頭,竟然口出狂言:『我是奉西太後旨意辦事,別怪我沒提醒你們,最多不過三日,你們就得乖乖把我放了!』
面對安德海的叱喝,丁寶楨不為所動,反而呵斥道:『大膽狂徒!既然是奉旨辦差,諭旨今在何處?
勘合牌又在哪裡!』
丁寶楨這一番話可謂直中要害,竟把一向飛揚跋扈的安德海給鎮住了,他自知有口難辯,隻能祈禱他的老佛爺能救他出水火。
但是,三天已過,安德海並沒有得到好消息。
等到了第四天時,終於等到了消息,不過是將他『就地正法』的聖旨。
8月7日,丁寶楨下令將安德海斬首,與此同時,還令扒去他的衣服,裸屍懸掛於濟南城頭,曝曬三日示眾。
這一次,丁寶楨所做之事可真是讓舉國震驚,同時也大快人心。
四、背後的故事
丁寶楨敢處死慈禧太後的得力助手,而且出手如此狠辣,他難道與安德海有仇嗎?
是的,還真有。
此前,率部馳援京城擊退捻軍的丁寶楨,得到了難得的面聖機會。
看過清朝歷史劇的朋友們一定對這一幕有印象:大臣覲見皇帝時,都會脫掉官帽磕頭,然後把官帽放在旁邊。
待皇上問詢結束,再將官帽拿起,緩緩退出。
偏偏丁寶楨這次覲見,竟然將官帽落在了宮裡。
於是,丁寶楨隻得求到太監總管安德海的頭上,希望他順手幫個忙。
不過,丁寶楨做夢也沒想到,安德海開口就要4000兩白銀,讓丁寶楨贖回這頂官帽。
丁寶楨一聽,氣得扭頭就要走,誰知安德海更狠,他竟然威脅道:『倘若大人不肯贖回,我便隻能將帽子懸掛於宮門處,寫上‘丁寶楨之帽’了!』
您說,安德海這樣的行徑能不讓人憎恨嗎?
但是,丁寶楨雖然憎惡安德海的卑劣行徑,卻不會傻到直接與他硬碰硬。
還記得他發往朝廷的奏書嗎?
按照程序,奏書會先呈給兩宮太後過目,再送往軍機處擬旨。
慈禧太後看完安德海的種種不法之事後,也是勃然大怒。
可是,就在她本意並不想處死安德海,就在她在思忖著如何解決這個問題時,同治皇帝帶著皇叔奕訢,以及內務府大臣一起來了。
同治的意見是:『此曹如此,該殺之至』慈禧太後被兒子這一番『按照祖制,該當處死』的決定堵得啞口無言。
最重要的是,慈禧沒想到,朝堂上下平日裡暗潮洶湧,而這一次竟然達成了驚人的一致,即便是宮裡的保守派也表現出了誅殺安德海的決心。
慈禧知道,這次她的臉面是不管用了。
此後,在恭親王奕訢的授意下,軍機處擬旨以『擅自外出』保留了慈禧最後的顏面,而後詔令丁寶楨『無庸審訊』『不準任其狡飾』,下令處死安德海。
同時,也給了丁寶楨一顆定心丸:『勿庸再行請旨』。
殺安德海恰恰迎合了年輕小皇帝的需要,更加符合朝野內外的政治需求。
死的是安德海,爭的是與慈禧的角逐,這才是終極目的。
就這樣,一向貪得無厭的安德海自食惡果,死在了大公無私的丁寶楨之手。
那麼,慈禧為何沒有處置丁寶楨呢?
原來,當時京城內外都在盛傳,慈禧與安德海有染。
丁寶楨趁機曝屍,便是讓天下人知道安德海是太監,自然就撇清了慈禧太後的嫌疑。
此後,慈禧下旨褒獎丁寶楨,還將他調任為四川總督。
到了四川任上,當地甚至盛傳:『丁總督任下,四川路不拾遺』也正是在這期間,慈禧為丁寶楨寫了一幅字:『國之寶楨』。
雖然手刃了慈禧身邊的大紅人,卻能得到善終,這要得益於丁寶楨全無私心的品行。
真正救了他的,其實是他自己啊!
丁寶楨在給兒子丁體常的信中,曾寫下這樣一段話:『為官,第一要務是為民。
蓋民為國本,培養民氣即是培養國脈。
凡有害於民者,必盡力除之。
有利於民者,必實心謀之』
丁寶楨對兒子的這番教誨便是自己為官多年的心得總結,更是他偉大人格的寫照。
1866年,病入膏肓的丁寶楨依然強撐病體,給朝廷寫了一封諫言書。
不久,66歲的丁寶楨因病而逝,他的家人為此憂愁不已。
因為,一個堂堂的太子太保竟然家貧如洗,甚至掏不出體面的喪葬費。
幸而丁寶楨的同僚紛紛解囊相助,甘願為他捐助的人竟排起了長隊。
『平遠奇男撫東督川勇於任事懲惡揚善一身正氣,晚清重臣愛國為民睿智超群廉潔奉公兩袖清風』,這幅對聯便是丁寶楨一生的寫照。
最後,請允許小編借用臧克家《有的人》中的一句話來做結語:『他活著為了多數人更好地活著的人, 群眾把他抬舉得很高,很高』
丁寶楨,便是這樣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