靖難之役後,朱棣攻破了大明的都城,建文帝焚燒了宮殿不知所蹤,大明江山百廢待興,戰後許多事情都急待處理,等朱棣處理完大事後,就開始清理朝中建文舊部了。
處理建文舊部很容易,無非就是要麼繼續效忠、要麼跟著前主子一起上路,一時間朝堂震蕩、人心惶惶;但是夏原吉卻隻向朱棣索要三天時間整理資料,沒有求饒和激憤,朱棣聽了他的理由後不怒反喜,這位新朝皇帝重用了夏原吉,夏元吉也用自己的一生還了大明兩朝盛世。
一、夏家的興衰
元朝末年,災禍頻生,原本書香門第的夏家因匪寇流竄不幸被毀,夏原吉的父親夏時敏帶著妻子逃到了湖南;逃難的讀書人沒有田產、鋪面,夏時敏在當地做了教書先生,之後夏夫人接連生了三個兒子,五口之家的開銷都要夏先生來供應,生活著實不易。
生在這個時代的人很不幸,沒有穩定生活,無論是耕作還是賣手藝都無法滿足家庭的日常所需,豪紳地主還在不停的壓榨勞動人民,各地百姓紛紛起事,誓要推翻這個腐朽破敗的朝廷。
夏元吉自小就看到過底層人民的辛勞,知曉民間百姓的疾苦,他的家族更是因為匪患猖獗而被毀,父親是讀書人,夏原吉有接受教育的機會,在父親的嚴格教導下,他的學業有了不小的起色。
隨著各路勢力被朱元璋逐個擊破,大明王朝建立;王朝建設初期,朱元璋開始網絡天下英才,這位皇帝陛下自己沒念過多少書,卻明白人才建設對於國家未來的重要性,所以在各地開設了縣學和府學,夏時敏被推薦成為縣學裡的教諭,夏家也因此得以改善。
可是夏家的好日子剛開始,兩年後夏時敏就病逝了;夏原吉作為夏家長子,承擔起家庭的重擔,他和父親做了相同的選擇,在私塾裡做教書先生,他白天教書,晚上自學,18歲的時候考入了縣學。
明朝初年,底層的百姓尚不能解決溫飽問題,更遑論讀書識字,這個時期還能一心向學的,必然非富即貴或是像夏家這樣有家傳的;夏原吉為人穩重、踏實好學,受到學院的青睞,在他24歲的時候被推薦進入國子監,這也意味著他跨過了走仕途的門檻。
二、書香門第的倔強
明朝的國子監有兩所,分別在南京和北京,國子監相當於是現代社會中的大學,裡面的學子水平參差不齊;有些是沒考上進士的舉人,有些是沒考上舉人的秀才,還有一些是有門路的官二代把自己兒郎送進來鍍金的。
國子監中也不乏有一些是真的憑借自身才學被舉薦進來,夏原吉就屬於這一類;雖然從這所古代大學畢業是可以包分配、進六部的,但是六部中的職位、工作內容大不相同,如果未來不想躺平混日子,國子監的學習還是很重要的。
朱元璋作為一國之君,平日裡都是在皇宮內院處理軍政大事,偶爾心血來潮到國子監微服私訪,也要查看一下學子們的狀況,這些學子畢業後都是要進入國家管理系統的,如果真有好苗子,肯定是要好好栽培的。
校園裡的學生永遠都是青春熱情、活潑好動的;對於寫作業這件事,即便是國子監的學生也會拖沓,在嬉鬧的環境中,有一個身影顯得格格不入的,夏原吉非常認真地在書寫老師佈置的作業,這一幕落在了朱元璋的眼裡,他覺得此子可用,回去立馬將夏原吉提拔為戶部主事。
戶部是國家的財政系統,屬於六部中最重要的部門,夏原吉入職後依然勤勤懇懇、兢兢業業,戶部尚書也非常欣賞這個新同僚;有能力的自然會遭人妒忌,有同事想要陷害夏原吉,不僅上司維護他,就連皇帝也要親自過問,查明真相後,直接把告黑狀小人給斬了。
由此可見,夏原吉早就進入了大明王朝中層和高層的視線中,他們給這個新人成長的環境和必要的磨練,有朝一日,夏原吉能獨當一面的時候,也大明收獲的時刻。
三、為國為民的好官
朱元璋過世後,皇太孫朱允炆繼位,夏原吉是老皇帝給孫兒留下人才之一;夏原吉擢升為戶部右侍郎,因為京城地震導致民間出現地方官員作惡的流言,建文帝派夏原吉去各地巡查,接連幾年都是出差在外。
面對殺氣騰騰的燕王,很多建文朝的官員或求饒、或罵街,夏原吉在面談中絕對是最奇葩的一個,他請求燕王給他三天時間整理資料,方便後續交接工作。
夏原吉的這個請求成功地引起了燕王的注意,朱棣懂了,夏原吉是為國家、為百姓做事的好官,這跟誰當皇帝沒關系;眼下他身邊都是帶兵打仗的武將,正缺能寫會算的賬房先生,所以夏原吉被燕王輸入麾下了。
夏原吉是建文朝的舊臣,難免會被猜忌,但朱棣對他深信不疑,將他抬升為戶部左侍郎,繼續在戶部任職;沒多久,夏原吉被提升為戶部尚書,成了整個大明的財政一把手,幫助朱棣穩住內部統治。
朱棣打仗、賑災、恢復民生、、修宮殿、鄭和下西洋等各種事宜都找他要銀子、想法子,夏原吉每次都能給出讓皇帝滿意的答復;夏原吉不僅能讓滿足皇帝的需求,也不會為難搜刮百姓,是一個真正為君分憂、為民著想的好官,實乃國士之舉。
總結:
夏原吉的一生都在為大明江山做規劃,他嘔心瀝血、以百姓為先,將戶部管理的井井有條,無論是面對怎樣的困境都能高效地開展工作,都帶領戶部官員全力支持皇帝的決策。
夏原吉先後歷經明代五朝,他向朱棣求了三天的寬恕,還了大明25年的國泰民安、盛世繁華,在他輔佐下,明朝出現了永樂盛世和任宣之治;諸將易得,國士無雙,夏原吉無愧忠靖二字,實至名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