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205年,韓信率軍東渡黃河,大敗魏軍,生擒魏王豹,魏地遂平。
但是黃河北方尚有代、趙、燕三國,他們雖然是既不降漢,也不附楚,保持中立;但是側臥猛虎,劉邦始終感覺如芒在背。
身逢亂世,非友即敵,要想滅楚,必須先殲滅這些諸侯國,以除後患。
韓信針對這些割據勢力隻圖據地自保、互不救援的弱點,便向劉邦提出北滅趙燕,東擊田齊,南絕楚軍糧道,對楚軍實施戰略包圍的作戰計劃。
劉邦通過滅魏之戰見識了韓信『國士無雙』的能力,便采納了韓信的計策,命其率軍北上,開辟北方戰場。
韓信率軍進攻代國,代國是陳馀的地盤,但是陳馀不在代國,而是在趙國輔佐趙王歇,代國隻有國相夏說,但是夏說不懂軍事,面對洶洶而來的漢軍,非但不據城防守,反而主動出擊,雙方遭遇後代軍很快便潰不成軍,夏說也戰敗身亡。
韓信統率漢軍,越過太行山攻打趙國,從代國到趙國必須要經過井陘口,而井陘口是太行山八大隘口之一,其西有一條長百餘裡的狹窄小路,易守難攻。
趙軍主帥陳馀集結二十萬趙軍駐守在井陘口,居高臨下,等待即將入甕的獵物。
陳馀手下有位謀士叫李左車,是趙國名將李牧的孫子,他向陳馀分析道:漢軍遠土作戰,補給困難。
而且井陘口道路狹窄,車不能並行,馬不能並排,漢軍必是主力在前,糧草輜重在後。
所以請求將軍您允許我率領三萬人馬,奪取漢軍輜重,切斷其糧道;而將軍您隻需深溝高壘,拒不出戰,到時韓信戰不能戰,退不能退,又無糧草輜重供應,漢軍必敗。
李左車的計策非常高明,怎奈趙軍的指揮權在陳馀手中,陳馀書生氣太重,拘泥於『義兵不用詐謀奇計』的教條,並且認為漢軍長途奔襲,兵疲馬乏,應當主動出擊,斷然沒有避而不戰的道理,於是拒絕了李左車的建議。
當韓信率軍開進到井陘口附近時,韓信挑選了兩千名輕騎精銳,每人發放一面漢軍的旗幟,然後從小道迂回到趙軍大營側翼潛伏待命;接著韓信又派遣一萬人為前鋒,乘夜深時刻,快速通過井陘口,到綿蔓水岸邊背靠河水列陣。
背水列陣,自斷退路,乃是兵家大忌,見韓信如此安排,部下趕忙勸諫,韓信大笑,揚言明日破趙後犒賞三軍。
翌日,趙軍見漢軍背水列陣,都狂笑不止,譏諷韓信不懂兵法,竟然置兵於『死地』,簡直是自掘墳墓,因此趙軍更加輕視兵力遠不及自己的漢軍。
韓信親自率領一萬漢軍到趙軍大營前擂鼓叫陣,見韓信自己送上門來,陳馀自然要笑納,於是下令出軍迎擊。
兩軍廝殺不久,漢軍兵士呈現潰敗之勢,都扔掉旗鼓儀仗,爭先恐後地向綿蔓水方向後撤,與事先在那裡背水列陣的部隊會合。
陳馀見漢軍敗退,當即揮軍追擊,準備一舉殲滅漢軍,生擒正在漢軍大營的張耳老匹夫。
殊不知,這一切都是韓信預先的安排;漢軍僅有三萬,趙軍則有二十萬之眾,若以常規戰術,隻怕漢軍兇多吉少,隻有兵行險招,以求出奇制勝。
漢軍背水列陣,面對趙軍,前有強敵,後有水阻,無路可退,必定人人死戰,隻有如此,漢軍才能有幾成勝算。
事實也正如韓信所料,面對生死困境,漢軍將士們為了生存而戰,潛力被大大激發,一時間,兵力懸殊的雙方竟然戰的難分勝負。
而另一邊,早已埋伏在趙軍營壘側翼的二千漢軍開始行動,趁著趙軍傾巢而出,營內防備空虛,突然出擊,奪取趙軍大營,隨後拔下趙軍旗幟,換上漢軍旗幟,這正是拔旗易幟的典故出處。
在此時的戰場上,趙軍圍攻漢軍不下,陳馀隻好下令鳴金收兵,準備休整後再戰。
趙軍在回防的路上猛然發現大營之中已經全部換上了漢軍旗幟,不知道發生何事的趙軍頓時驚慌失措,四散奔逃。
分列兩端的漢軍見趙軍軍心動蕩,陣型大亂,立即前後夾擊。
趙軍倉皇敗退,漢軍一路追擊,最終趙軍被全殲,趙軍主帥陳馀被當陣斬殺,趙王歇被俘,趙國滅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