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秦與張儀同為鬼谷子的學生在歷史上的功業卻大不相同。
蘇秦的仕途雖然早於張儀,且合縱山東六國聲勢浩大,卻曇花一現。
張儀在蘇秦的策劃下投奔秦國,被秦惠文王任用為客卿。
張儀入仕秦國之後,積極參與秦國的戰略決策,為秦國謀伐諸侯。
公元前316年西南部落國家巴國、蜀國相互攻伐,一時間難分勝負。
於是,巴國、蜀國分別向秦國發出告急文書。
秦惠文王傾向於伐蜀,但是前往蜀國需要翻過崇山峻嶺,且道路危險、狹窄,總之,大軍伐蜀困難重重。
而此時,或許巴、蜀相互攻伐的消息已經傳遍諸侯列國,韓國開始不安分起來,且整軍備武直奔秦國而來。
於是秦惠文王又有了討伐韓國的打算。
秦並巴蜀前列國形勢圖
若討伐蜀國,『道險狹且難至』,不利於大軍輸送、物資轉運,確實有無功而返的可能,且有韓國趁火打劫前來攻秦的危險;若先討伐韓國再去巴蜀平叛,面臨的困難是秦國接連進行兩次戰爭,一旦出現差錯,將前功盡棄。
此時的秦惠文王面臨伐蜀還是伐韓再伐蜀的兩難抉擇。
冷靜聽取意見的秦惠文王
秦國的公卿大夫也圍繞這兩個選擇在激烈地爭論,其中將軍司馬錯主張伐蜀,而張儀主張伐韓。
張儀口舌之士首先闡明伐韓的理由。
張儀認為,討伐韓國,在展開軍力部署出兵三川,堵住什谷隘口,封鎖屯留要道的同時,展開外交斡旋,即『親魏,善楚』,然後,秦國可以出兵攻打韓國重鎮新城、宜陽,進而可以威脅東、西二周。
到那時秦國可以『據寶鼎,按圖籍』挾天子以號令天下,天下諸侯莫敢不從。
唯有如此才是王霸天下的正經事業,是與戎狄正高下無法比擬的。
張儀闡述觀點
張儀伐韓的分析有理有據,令滿朝文武心服口服。
正當張儀洋洋得意之時,司馬錯以軍人的視角發表了看法。
司馬錯拋出了實現王霸天下的三個條件,『欲富國務先廣其地』、『欲強兵務富其民』、『欲王者務博其德』,而今秦國地域狹小,秦人苦窮,在此情形下,秦國必須先從容易處著手,獲取實惠,壯大實力。
此時,巴蜀相互攻伐,秦國可以借此出兵平亂,然後制服戎翟之長蜀國,『得其地足以廣其國,取其財足以富其民』,秦國可以以最小的代價獲取最大的利益。
而張儀所言伐韓、劫天子將會招致天下諸侯群起而攻之,到那時,秦國損兵折將,且背負不忠不義的惡名。
司馬錯闡述觀點
司馬錯站在周王室、韓國的角度分析道,若周王室自知無法保住九鼎,韓國自知失三川無以為守,兩國實現戰略統一,再聯合齊國、趙國,並說服楚國、魏國將寶鼎送給楚國,割地給魏國。
到那時,秦國將不但無法應付周、韓、趙、齊、楚、魏攻秦,哪裡還能顧得上伐蜀。
司馬錯不愧是有謀略的領兵將軍,將伐韓的利害得失分析的透徹明了,無懈可擊。
起初,一直主張伐韓的張儀聽了亦連連稱是,且坦言此前所獻伐韓策略考慮不周,甘拜下風,難以與司馬錯的分析相提並論。
秦惠文王當即下令司馬錯整軍備武進軍西南,討伐蜀國。
最終秦國滅掉了戎翟之長蜀國,將蜀國並為秦的屬地,蜀王貶為侯,並命派重臣陳莊相蜀,主持蜀地事務。
從此,秦國以富庶的巴蜀為資,實力大增,諸侯列國聞秦膽寒。
秦惠文王安撫張儀
張儀在伐蜀問題上所慮不周,但並未影響他為秦效力的積極性,在司馬錯全力伐蜀的同時,他在積極斡旋令山東諸國有趁火打劫之心,卻無從下手。
歡迎關注『歷史倪說』,與您一起分享歷史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