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著『兵仙』之稱的韓信如果沒有死,劉邦可以避免白登之圍嗎?《網路歷史》

如果韓信出戰了,白登之圍確實可以避免。

但是,後果卻是劉邦不願見到的。

一旦讓長期受劉邦猜忌和打壓的韓信掌控兵權,定會在此時發揮其最大的能力,與匈奴聯合一舉擊敗劉邦,甚至圍困劉邦,直至將其生擒或誅殺,進而揮軍南下,與剩餘諸侯王以及漢朝爭奪天下,中原將再次陷入亂戰之中。

也許就是劉邦擔心這一點,才沒有讓韓信出戰,讓有著兵仙之稱的韓信,無所事事的待在長安,甘願自己領兵親征。

當時的韓信也沒有死,他死於呂後之手並被滅三族是在公元前196年,距白登之圍已經過去了四年。

話說回來,即使劉邦親征,沒有韓信輔佐,依然有機會避免白登之圍發生。

開戰之前,剛剛出使匈奴回來的劉敬,勸阻劉邦不要輕信匈奴示弱之舉,並指出這是匈奴的誘敵之術,一旦率軍冒進必然要大敗。

劉邦不但沒有聽取勸阻,而且將劉敬下獄,罪名是動搖軍心,這是隨時都可以開刀問斬的罪名。

這樣一來,使得其他人不敢再繼續勸諫,任憑劉邦率軍脫離步兵,進而陷入匈奴的圈套之中。

白登之圍雖是一個小戰役,並以較為和平的方式解決,這揭開了漢朝以屈辱的方式討好匈奴的序幕,卻沒有達到最初的目的,無法遏制匈奴將漢朝當作羊群一樣對待,予取予求全在匈奴一念之間。

在劉邦稱帝之前,中原先是經過了三年的農民起義和六國後裔復國的過程,而後緊接著又進行了五年的楚漢大戰。

漢興,接秦之敝,諸侯並起,民失作業而大饑饉。

凡米石五千,人相食,死者過半。

天下既定,民亡蓋臧,自天子不能具醇駟,而將相或乘牛車。

漢朝當時的實力確實不及匈奴,即便劉邦不在白登被圍,可還會在其他地方被困,甚至大敗。

最終還是要執行和親的政策,來軟化匈奴,安撫匈奴,為中原贏得發展的時間和空間。

這不僅是中原所需要的,同樣是匈奴需要的,隻不過匈奴和漢族的觀念不同。

漢族隻需安定一段時期後,依靠肥沃的土地,產出大量的糧食,國力和軍力等方面自然能夠恢復。

匈奴則不然,受制於地理環境和自身風俗習慣的制約,隻能以牲畜為主食和財富,這就需要廣袤的牧場。

它需要不斷的擴張。

匈奴的崛起,是建立在逼迫月氏西遷,令東胡臣服的基礎上的。

在冒頓的統率下,匈奴由原來夾於月氏和東胡之間的弱小民族,一躍成為作戰經驗豐富,狡計百出的強族。

雖然在作戰風紀上不如中原漢族,但是借助馬匹和弓箭的加持,卻是可以隨性攻擊中原,從而來脅迫中原對其納貢,和親以及通關市。

主動權一直牢牢掌控在匈奴手裡,這種情況一直持續到了漢武帝時期。

劉邦與匈奴的戰役,隻有白登這一戰,卻造就了上述的局面。

這與之前劉邦和項羽進行楚漢戰爭,爭奪天下不同,並不是生死存亡的戰爭,隻是讓劉邦感受到了死亡的威脅。

匈奴並沒有趁此白登之圍的大好局面繼續進犯漢朝。

並不是匈奴貪戀漢朝的財物和女人,放棄了進攻。

而是匈奴有更大的目標,一個向西繼續追擊月氏,同時降服西域各國,擴張領土,增加收取費用的地域,維持匈奴貴族的奢華享受。

另外就是持續向東擴展,將東胡徹底降服。

如果等到匈奴完成其中任何一個目標,就會繼續南下。

劉邦就在此時提出和親,表示出臣服的意向,這是匈奴十分願意看到的。

中原的強大,早在秦朝時期,蒙恬已經讓其感受到了。

匈奴知曉一時無法將其完全吞並,並因此會將自己陷入到長期消耗戰之中,更因自身並不沒有將東西兩方完全平定,這才暫時答應了中原的和親。

白登之圍實際上隻是雙方的對彼此實力的一種刺探,但因長達八年的內戰,使得中原極度衰弱,資源極為匱乏,暫時無法與匈奴對抗。

在多種因素的促使下,形成了一種平衡,使得白登之圍以和平方式解決。

但這隻是暫時的,只要是任何一方的實力實現增長,內部發生變動,就會打破平衡。

白登之圍這種受到小戰役還會繼續出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