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言道:人心叵測。
古語也說:畫龍畫虎難畫骨,知人知面不知心。
自古以來,想真正辨識一個人,都是一件不太容易的事。
我們都知道,人心險惡,進入社會後,怎樣看人、識人、觀人,是一項非常重要的能力。
對於怎樣『識人』,孔子總結三法:『視其所以,觀其所由,察其所安』
在識人的時候,孔子認為,看明白他做的事情,看清楚他通過什麼途徑來做事,看仔細他做事的內在心理、認清他的本性。
經此三步,就能對一個人做出較為徹底全面的認識,使他在你面前無處遁形。
視其所以
1921年的戴笠,還是一個小混混。
有一天,他到杜月笙開的賭場賭錢。
由於賭技高明,贏了很多錢。
『這位先生,借一步說話』杜月笙手下懷疑他出老千,將他帶到小房間。
『你知道這是杜月笙先生開的賭場嗎?
』戴笠一笑:『當然知道』
『既然知道,還敢在這裡撒野?
』
戴笠大笑:『你們這樣對待我,杜先生恐怕不會答應』
『你認識杜先生?
』
戴笠說:『煩你通報一聲,說有位戴先生想見他』
一會兒功夫,杜月笙就來了。
可是,他完全不認識戴笠。
但他聽其言,觀其行,就斷定:此人絕非等閑之輩。
杜月笙立即支了500大洋,交到戴笠手裡。
兩天後,杜月笙又派人把戴笠請到杜公館,交給他一封信:『我給蔣先生寫了封推薦信,你去報考黃埔軍校吧』
戴笠一生的命運就此改變。
6年後,戴笠重返上海灘的第一件事,就是去拜見杜月笙,結拜為異姓兄弟。
『人可以不識字,但不能不識人』
正是憑著這句話,杜月笙『發掘』了戴笠、章士釗等大才,這些大才,後來都成了『通天』的人脈。
『視其所以』,真正了解一個人,先看他做的事情,看他的行為表現,這樣可以初步判定一個人。
觀其所由
『視其所以』,這種方式隻是從眼前之事分析,隻是從表面上知人識人,不足以了解對方,還應更進一步才行,就應該『觀其所由』。
就是要觀察一個人通過什麼方式或途徑來做事,同一件事,通過什麼樣的方式去做,可以看出一個人的性情甚至德性。
譬如賺錢,儒商是君子愛財,取之有道,奸商則昧著良心,傷天害理。
又如做官,有的人無所不用其極,有的人則是『進以禮,退以義』。
齊桓公生前非常寵幸三個人,一個叫豎刁,一個叫易牙,還有一個叫開方。
這些人為了獲得更大的權力,采取怎樣的途徑呢?
豎刁竟然把自己閹割了,當了一個宦官,主管皇宮內的一切事務。
易牙把自己年僅三歲的兒子殺了,做成了一盤蒸肉,獻給了齊桓公。
開方侍奉齊桓公絲毫不敢懈怠,連自己的父親死去都不回去奔喪。
這一切都被管仲看在眼裡,斷定這三人是大奸大惡之人。
於是管仲趁機進諫齊桓公說:
『愛自己的兒子是人之常情,易牙對自己的兒子都那麼殘忍,對君王又有什麼不敢做的呢?
這人的忠心可疑』
『愛自己的身體是人之常情,豎刁對自己的身體都那麼殘忍,對君王又有什麼不敢做的呢?
這一點不可不防』
『愛自己的父親是人之常情,開方對自己的父親都那麼殘忍,對君王又有什麼不敢做的呢?
』
管仲死後,齊桓公采納了管仲的建議,把易牙等三人流放遠方。
但是,過了三年,齊桓公想:『仲父的看法是不是太片面了?
』於是,又把三人召回,把國家治理的重任都交給他們。
第二年,齊桓公病重,易牙等三人乘機作亂,關閉宮門,建築高墻,不準任何人進出。
重病的齊桓公被易牙與豎刁軟禁,想要口水喝都不成,最終被活活地餓死在病榻上。
『觀其所由』,觀察一個人行事的動機和方法,這種方法是從較為長遠的角度了解對方,要比『視其所以』深入許多。
察其所安
但要達到知人識人的最高境界,就要『察其所安』,要從細微處觀察一個人平時安於什麼、不安於什麼。
一個人的行為,偶爾還可以假裝,但內心安於什麼、不安於什麼,卻是無法掩飾的。
曾國藩駐軍安慶時,曾有一位老鄉來投。
曾國藩派人調查了一番,得知此人頗有才幹,在湖南老家混得不錯。
見面之下,又看老鄉長相忠厚老實,覺得可以委以重任。
曾國藩正在準備給這位老鄉安排職務,剛好趕上飯點。
也是吃了這餐飯,他打消了將老鄉留在軍中的想法,毅然決然地送走了老鄉。
原來煮飯用的是軍糧,軍糧的米,外面有一層薄殼。
而這位老鄉本身不是什麼富貴人家,但在吃飯時,他卻將米粒外的殼剝開棄掉。
從這個小動作中,曾國藩便看出他這位老鄉雖然外表忠厚,但內心並不老實。
老鄉前來,不是為了敘舊,他是想憑借跟曾國藩的同鄉情誼和忠厚老實的面相,博取信任,在軍營中謀個一官半職,然而他本身並非富貴人家,卻不能安於粗糧淡茶。
『察其所安』,要求我們要觀察細節,通過細節看透人的本性,能做到這一點,一個人的本性就表露無遺,無所逃遁了。
▽
識人是一種能力,閱人無數,不如閱人有術。
通過『視其所以,觀其所由,察其所安』,是對一個人從外看到內做全面的了解和深入的考察。
『視』,就是直接看,『觀』就是看全景,『察』呢,就是細看,看細節。
可以概括為『視』『觀』『察』識人三部曲。
通過這三部曲,即便他人的城府極深,極力想將自己的真實想法掩藏起來,只要我們耐心觀察,照樣能讓人無所遁跡,乖乖地現出『原形』。
孔子識人『三部曲』,既可作為選擇朋友的準則,也是我們自己修身處事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