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咱們來聊聊春秋時期最流行的外交手段—人質外交。
各諸侯國為了促進邦交,總會派一些王公貴族去別的國家當人質。
比較出名的有秦始皇他爹異人就在趙國邯鄲當了多年人質,秦始皇的曾祖父秦昭襄王嬴稷在燕國做過人質,此外還有刺殺秦始皇的太子丹在也在趙國做過人質等等。
為什麼當時流行胡派人質呢?
人質派過去真的可以實現和平嗎?
這些人質在別國的待遇如何?
歸國後是否可以升級當王呢?
今天咱們就來詳細聊一聊。
人質外交最直接的目的就是解決互相不信任的問題。
兩國邦交如此大事,不是一個王發個誓就能定下的,尤其是在春秋之後的戰國時期。
那個時期諸侯間都是滅國式的戰爭,兩國間那是極度的不信任,為了保障雙方說話算話就得有一些抵押,當時也沒個中間人,財產、土地這些都不靠譜,於是就開始人質抵押。
這個人質抵押普通人當然不行,起碼得是國君的子女等親近家屬,當時這些人質還有一個專屬名詞叫質子。
把質子送到他國,強調彼此的互信。
這也成了春秋戰國時期最主要的外交手段,春秋時期諸侯們大部分還都遵守周禮,口頭約定還是管用的,所以質子事件有記載的隻發生了6次。
到了戰國禮樂徹底崩壞,口頭約定在各方諸侯看來都已經不靠譜了,質子外交就成了常態。
《戰國策》裡有篇文章《觸龍說趙太後》,講的就是質子交換的事件
新用事,秦急攻之。
趙氏求救於齊,齊曰:『必以長安君為質,兵乃出。
趙國想要請求齊國幫忙,齊國認為出兵這麼大的事,一定的有人一個有分量的人過來當質子,指名道姓要趙太後最喜歡的小兒子長安君。
當然找老太後當然不願意將小兒子作為人質,後來在左師觸龍,跟老太太說:地位越高責任越大,長安君享受那麼好的待遇,理應為國家做點事情,此時如果不去做人質,將來讓長安君如何在趙國立足?
左師公曰:『父母之愛子,則為之計深遠』
長安君去了齊國後,齊國也立即發兵支援趙國。
可見當時質子時真管用的,也是兩國互相信任的基本保障。
質子外交的質子身份,也可以從一定意義上體現出一個國家實力強弱的。
正所謂『弱國無外交』,國家強大隨便派個宗室成員就行,你弱小就得派太子甚至國君親自來當人質,不然就是不給面子,搞不好就會被滅國。
所以戰國時期,大國要挾小國派過質子過來就是一種鉗制小國命脈的手段,畢竟國君或是太子做質子時出了事情,對於小國來說打擊是非常沉重的。
當年吳王夫差就扣押過越王勾踐,讓他在吳國當人質,通過扣押越國的王,來間接操控越國,讓越國為吳國征戰提供人力、物力、財力。
弱國的質子去強國,因為質子身份高貴,所以質子基本上就是被用來敲竹杠,要挾弱國上供,待遇自然好不了。
強國的質子去弱國,因為質子的身份低微,往往強國也不會太在意質子的死活,所以該打就打,沒有絲毫猶豫。
當年秦始皇他爹嬴異人在趙國邯鄲做質子,他爹秦孝文王說打趙國就打,異人要不是由呂不韋花重金騙開城門他也就死在趙國了。
秦異人一人炮回了秦國,留下趙姬和嬴政孤兒寡母的在趙國顛沛流離的逃亡了六年,為什麼秦始皇登基後性格那麼陰暗,就與這段逃亡生涯有關。
戰國時期的質子屬於高危職業,那麼質子在國外九死一生一回,那麼回國後會不會加官進爵甚至當上國君呢?
基本上不可能。
諸侯王的下一任基本都是內定的,能把你派出去做質子就說明你不是最優選。
即便你曾經是,在把你派出去做質子時也就不是了。
秦始皇的曾祖父秦昭襄王嬴稷能從燕國做質子回來後成為秦王,靠的是趙國外交強力幹涉,秦始皇的父親嬴異人回來能做秦王,靠的是呂不韋的金錢鋪路。
《觸龍說趙太後》中趙太後最喜愛的小兒子長安君,其實最後也沒有做成趙王,隻是保住了自己的封地,成為了一個普通的爵爺。
所以春秋戰國時的質子命運很悲慘,在外漂泊九死一生,回國後也不會因為曾經的質子時光而逆天改命,他們往往會淪為一個國家平穩過渡的工具,沒有人會在乎工具的損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