踏青:隋朝時期是一項十分普及的民俗活動。《網路歷史》

隋朝時期,踏青也是一項十分普及的民俗活動。

尤其是每當春暖花開的時節,士女遊春活動最盛。

隋朝時,著名畫家展子虔繪《遊春圖》,對明媚的春光及人們成群結隊遊春的情景有形象的描繪。

約從唐代開始,人們在清明掃墓的同時,也伴之以踏青遊樂的活動。

由於清明上墳都要到郊外去,在哀悼祖先之餘,順便在明媚的春光裡騁足青青原野,權作節哀自重轉換心情的一種調劑方式。

因此,清明節也被人們稱作踏青節。

唐代詩人王維詩句有『少年分日作遨遊,不用清明兼上巳』,一方面說明秉性貪玩的孩童,常常不滿足於踏青遊樂僅僅在清明舉行,另一方面也說明了『清明』與『上巳』漸漸融合的趨勢。

唐代的踏青更為盛行。

如杜甫有『江邊踏青罷,回首見旌旗』孟浩然有『歲歲春草生,踏青二三月』據史載,唐代從農歷正月十五至清明節的近兩個月時間裡,一直有人熱衷於踏青。

如據《開元天寶遺事》載:『都人士女,每至正月半,各乘車跨馬,供帳子園圃或郊野中,為探舂之宴』正月十五時,青草或許剛冒出小芽,然而性急的城裡人就開始了『探春』活動。

另據《舊唐書》記載,唐代宗曾在農歷二月初二前往郊外踏青:『大歷二年二月壬午,《代宗》幸昆明池踏青』李淖在《秦中歲時記》也記載雲:『唐上巳日,賜宴曲江,都人於江頭禊飲,踐踏青草,曰踏青』唐代郊外踏青活動的盛行,由此可見一斑。

唐詩中描寫踏春活動常把時間定位在三月三前後,唐詩題目中出現『上巳』和『三月三日』的有八十多首,其代表性意象就是祓禊和踏青。

劉商『踏青看竹共佳期,春水晴山祓禊詞』(《上巳日兩縣寮唆會集時主郵不遂馳赴輒題以寄方寸》)很典型。

而白居易《會昌春連宴即事》寫他與劉禹錫、王起三人宴會聯詩,這年寒食、上巳二節相連:『元年寒食日,上巳暮春天。

雞黍三家會,鶯花二節連』而劉禹錫聯句雲:『陌喧金距鬥,樹動彩繩懸。

姹女妝梳艷,遊童衣服鮮』遊女如雲,衣飾鮮艷,說的就是上巳的踏青活動。

這時,正是楊柳初上的季節,所以唐詩中描寫踏春活動時,一般都用楊柳襯托。

如張祜的《愛妾換馬》詩有『嬋娟踱蹀春風裡,揮手搖鞭楊柳堤』《《全唐詩》卷五一一》的詩句,張籍的《江南春》更有『江南楊柳春,日暖地無塵……晴沙鳴乳燕,芳樹醉遊人』《《全唐詩》三八四》的描寫,在楊柳吐絲的春天,也正是踏春遊賞之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