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原不姓屈,孔子不姓孔,古人姓名為什麼這麼復雜。《網路歷史》

小時候經常會和小夥伴們比較誰的形式比較厲害,都出國些名人什麼的,有時候還會為了自己的姓氏是第幾名,而掙個面紅耳赤。

長大後才慢慢明白,我們的姓氏並不是簡單的多與少的關系,而是有著一套非常漫長的演化過程,每個姓氏的所出的名人,也並不是我們認為的這麼簡單。

比如就說名人這一項,中國有個大聖人叫做孔子,現在很多姓孔的都可以說,自己祖上有個大聖人叫做孔子,而且歷史上一直都有孔子的直系嫡親後人被封為衍聖公。

這麼說孔姓算的上是中國比較厲害的姓了,但是我如果告訴你,孔子不姓空,你是不是有種懵懵的感覺呢?

事實上孔子真的不姓孔,那麼我們的大聖人孔子,他姓什麼呢?

說來也是巧合,我們的孔子他姓子,沒錯就是孔子的子。

那這麼說話,是不是後面的所有姓孔的都是假冒的啦,跟孔子他老人家都沒什麼關系,先不要忙著下結論,要弄清這裡面的關系,就要從古代的姓氏這個重要的概念說起。

在古代姓和氏是分來的,姓是姓,氏是氏,簡單來說姓是根目錄,氏是個子目錄,一個姓下面會包含很多氏。

比如說秦始皇,我們都知道他叫嬴政,實際上他也可以叫做趙政,因為他是嬴姓趙氏,這也就是為什麼說秦國和趙國是同宗的原因了。

也就是說這個嬴姓,分化出了很多氏,古代的姓原本是很少的,但隨著人口的增多和遷移,就必須要再有更細致的區分,於是在統一的大姓下面,又分化出了很多氏。

就好比一個人原本姓王,現在老王生了兩個兒子,後來兩個兒子分家單過,一個住東邊,一個住西邊,時間長了為了稱呼上的方便,分別住在東西的兩個小王,就以東西為氏,慢慢的就演變出來了東和西這兩個姓氏。

原本姓氏分得很清楚,但隨著時間的推移,漸漸的大家分得越來越開,氏越來越重要,姓反倒是沒那麼重要了,尤其是春秋戰國,大家打來打去,早都沒有一點點的親情了,趙國和秦國,誰也不會去提起自己是同姓國。

慢慢的氏也就流行了起來,尤其是秦始皇統一中國之後,需要進行大規模的人口普查,做人口普查一個基礎的工作就是要統計每個人的姓名。

於是在這個背景下,原來很多沒有姓氏的平民也開始有了姓氏,在秦始皇的書同文車同軌的思路下,老百姓編戶齊民所有人一律平等,每個人都必須有自己的姓名。

這可是個大事,鄰國日本普通人是沒有姓的,到了近代普通人才有了自己的姓,這一點在中國秦朝就已經普及了,這全都得得益於秦朝的法制社會,直接統治到每一個老百姓。

就這樣,每個人都有了姓名,時間長了也就不區分姓與氏了,我們現在說的姓,實際上絕大部分都是氏,隻不過現在對於我們來說,有些是沒有必要分得那麼清楚的。

所以來說,孔子的後人還是很可靠的,孔子雖然姓子,但是後來這個姓也逐步被氏取代了,子姓下面孔氏這一支,慢慢的也就成了中國最厲害的姓氏了。

你知道你現在的姓到底在古代是從

個姓發展而來的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