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太宗曾寫《戒石銘》,立在各州縣衙門旁,警示官員要清廉盡職:『爾俸爾祿,民膏民脂,下民易虐,上天難欺』這種衙門文化一直流傳到清代。
比如,清朝揚州衙門從暖閣到天花板都塗上紅色,天花板和地上的篾席也都是紅色的,意思是坐在這裡的官員要憑天理辦事,不然就要『天誅地滅』。
順治時期的宋權任順天巡撫時,特意在衙門掛一副楹聯:『報朝廷某事,榮父母某事;寬百姓幾分,愛子孫幾分』
晚清審案現場,擺拍,上色彩照。
自乾隆中葉以後,衙門風氣日趨敗壞,鄭板橋就曾深刻指出:『一捧書本,便想中舉、中進士、做官,如何攫取金錢,造大房屋,置多田產』。
此後整個官場逐漸蔓延『千裡為官隻為財』的風氣。
常言道,『衙門八字開,有理無錢莫進來』,我們都以為窮人打不起官司。
事實上,清朝的富裕之家也常常打不起官司。
某人一旦涉入官司,就要承擔種種費用:什麼蓋戳費、告期掛號費、傳呈費、紙筆費、取保費、差役承票費等等,多達二十餘項。
這些費用一般人家都承擔不起,沒等打官司,已經傾家蕩產。
清朝衙門審案繪畫。
曾任知縣的汪輝祖說:『民間千金之家,一受訟累,鮮不破敗。
蓋千金之產,歲息不過百有馀金,婚喪衣食,僅取足焉,以五六金為訟費,即不免稱貸以生,況所費不止五六金乎?
況其家不皆千金乎?
』
打個官司五六兩白銀都不夠!
衙門裡的差役往往會『走出去、請進來』,主動為涉案人提供上門服務,所謂傳紙費、坐差費就是因此得來。
州縣衙門的衙役大體分為三班,即所謂『三班衙役』:皂班直接服務地方官;快班分為『馬快』和『步快』,主要負責偵查密探,也稱為『捕快』;另外一班叫做『民壯』,負責看管門戶,管理糧食收入支出和參與衙門的雜務,如夥夫、後廚等等。
清朝河南內鄉縣衙門遺址。
一般而言,縣衙的衙役往往有幾十上百人,他們的薪酬又沒有財政預算,那收入從何而來?
隻有搜刮民脂民膏,四處『敲竹杠』了。
另外,雖然衙役地位低微,但是官員的具體事務均有他們經辦,掌握著主官的一切要害部門,扮演的角色十分重要。
這其中最著名的就要數『富貴雙全』的門政大爺了。
俗語說,『閻王好見,小鬼兒難纏』,說的就是這些給官員看門的。
外來人員進衙門,如果不打通看門『小鬼兒』,想見『閻王』絕無可能。
清朝浙江慈城縣衙大堂遺址。
『門政大爺』的收入,也端賴於此。
因此給當官看門的,往往是富致千金。
州縣長官到上級衙門辦事更是如此,平時在地方耀武揚威,見了上級官員的『門政大爺』也必須謙恭孝敬。
『門政大爺』隻是衙門腐敗中的一個典型。
清朝衙門裡當家的雖是縣太爺,但種種事務實則被一群看似卑微的社會人員全面把持。
長隨、師爺、衙役,這些都是腐化清朝執政基礎的蛀蟲。
參考資料:
鄧建鵬《清代訴訟費用研究》
鄭小春《從徽州訟費賬單看清代基層司法的陋規與潛規則》
《『小歷史』作者趙立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