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信初入漢軍不過是個倉庫管理員,後來升為治粟都尉也還是沒能離開糧食,而蕭何這個稱職的『軍需官』主抓的就是後勤補給,其中重中之重的就是糧食,一來二去都熟絡了,『信數與蕭何語,何奇之』蕭何才逐漸了解韓信的抱負和能力,當然這也離不開韓信的自我推銷。
在項羽一方的時候,韓信沒背景,也沒有漂亮的履歷,更不是項羽的嫡系,所以根本不信任韓信的項羽對他的建議種種是絲毫不在意的,他一個打一群,不需要建議,對他有意見的,他一群打一個,也就不再有那麼多意見了。
項羽表面上對自己人非常仁慈,但是涉及到加官進爵、真金白銀的賞賜方面是非常吝嗇的,這一點不止韓信,所有人都能看得出來,所以即便項羽看出來韓信國士無雙,韓信也很難留在楚營。
劉邦之所以沒看出來,是因為交集太少,夏侯嬰作為領導的司機,有一定話語權,並且他的推薦應該能引起領導重視的,但『言於上,上拜以為治粟都尉,上未之奇也』,沒看出韓信有什麼本事,問題是一個人有沒有本事不能隻是看看而已,要由下而上的逐步測試人才的各方面能力,這點劉邦自然也知道,但為什麼不這樣去做呢?
根本原因就是輕視,沒有真正認真的對待韓信,對諫言和韓信都是這樣的態度。
輕視到什麼程度呢?
不屑於給個機會令其嘗試一下。
治粟都尉算機會?
我可不這麼覺得,隻是給親信個臉罷了,因為這個崗位基本沒有什麼發揮空間,難怪『未之奇』,能有什麼出色的能力體現出來,出產翻倍?
那是聚寶盆。
還是那句話『信數與蕭何語,何奇之』,劉邦可沒給韓信那機會,用現在的話說:我哪兒來那麼大工夫跟他聊,他算哪根矮矬蔥,讓我跟他聊,嗯?
其實劉邦自己何嘗不是如此,在當時,劉邦手下相對來說人才並不多,這是他的階級出身造成的,其寒微出身令很多人不屑於投靠效命,號召力一般,這一短板,劉邦心知肚明,但卻沒有將注意力放在人才方面的努力挖掘上。
機會是別人給的,其實也是韓信自己爭取的,身在漢營,他不遺餘力的把自己的才幹推銷給蕭何,因為幾乎盡人皆知蕭何是很受劉邦信重的,之前,領導的司機說話不好使,還算情有可原,但蕭何也未盡全力來幫助自己達成所願。
這就……
這就不得不令人產生一些不好的猜想,那就是蕭何嫉賢妒能,明明驚嘆於自己的才能,卻沒有盡力舉薦自己,那麼這種可能也許就是真實的,這種環境同樣不適於自己生存發展,所以便有了蕭何月下追韓信的千古美談。
蕭何以實際行動打消了韓信的顧慮,軍官跑掉好幾十個,蕭何根本沒理,不打招呼就直追韓信而去,韓信看到蕭何後,在感動的同時,也知道自此,自己的能力不會再被埋沒,就這份知遇之恩就令其不能再做推辭,所以跟隨蕭何返回漢營。
報告『蕭何跑了』
嗯?
!
報告『蕭何回歸』
嗯……
幾十名軍官跑了,蕭何根本不在乎,他隻是急著向劉邦推薦韓信,劉邦看到蕭何回歸,高興之餘也就給個面子,那就給韓信個將軍做吧,蕭何卻認為將軍的職務並不能留住韓信,他的說辭還是未能引起劉邦足夠的重視,所以苦苦規勸,耐心說服,最終,在蕭何的極力推薦下,《我覺得當時還在》半信半疑的劉邦將韓信拜為大將。
然而劉邦真的信服韓信麼,至少在當時來說是不大可能的,戰略論隻代表理論充分,思路清晰,在執行中未必能做到操作得體,指揮得當,所以無論是韓信的『漢中對』,還是對韓信本人,劉邦心中還是打著大大的問號,於是便令曹參和灌嬰,嚴密監視韓信。
剛剛拜將尚且如此,何況從前,國士無雙,未被發掘《重視》也就不足為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