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武元年《1368年》,朱元璋抵達開封,徐達直言:『攻克燕京不難,如果元順帝逃走,應該如何是好?
』徐達獻上良策:以一部分兵力牽制王保保,主力北上奪取雁門關、居庸關,截斷元朝皇帝的退路,一舉將其拿下。
可惜,朱元璋沒有采納,結果元順帝逃走,草原騎兵時常南下,折騰了明朝兩百餘年。
從南方北伐獲勝,也就是朱元璋一人,徐達作為主帥,名留青史。
1367年,徐達、常遇春率20萬兵馬北伐中原,分三路出兵。
出征前,朱元璋定下了北伐中原的策略:先攻取山東,然後奪取河南,攻占潼關;燕京沒了左膀右臂,可以一舉拿下。
《明史》記載:『先取山東,撤其屏蔽;旋師河南,斷其羽翼;拔潼關而守之,據其戶檻,天下形勢,入我掌握,然後進兵元都,則彼勢孤援絕,不戰可克。
既克其都,鼓行而西,雲中、九原以及關隴可席卷而下』
從作戰角度上看,朱元璋的北伐策略沒錯,穩紮穩打,沒有孤軍冒進,確保萬無一失。
明軍北伐獲勝,橫掃中原,收復『燕雲十六州』,離不開朱元璋的謀劃與調度。
朱元璋作戰,重視一個『穩』字,北伐燕京就是如此。
當時,常遇春提出的北伐策略是:『直奔燕京,一舉攻克城池』,沒有被采納。
1365年,朱元璋出兵攻打張士誠,常遇春也是『直搗蘇州』作戰,被朱元璋拒絕。
平定張士誠,朱元璋也是求『穩』,先攻打蘇北,然後再攻打蘇南。
奪取蘇北之後,朱元璋也沒有直接攻打蘇州,而是先攻克杭州、湖州,掃除蘇州外圍,然後再發起決戰,俘虜張士誠。
北伐中原,朱元璋也是力求『穩』,確保萬無一失。
朱元璋的北伐策略,『剪除枝葉,再拔掉根本』。
山東、河南、潼關在手,燕京就是一座孤城,元順帝除了逃回草原,沒有其他辦法。
北伐的關鍵一戰,攻取燕京之戰,朱元璋『求穩』的作戰策略存在問題,給明朝留下了200餘年的邊患。
1367年,徐達出征,連戰連勝,山東、河南、潼關,都在明軍掌握之中。
朱元璋從南京來到開封,部署攻取燕京之戰。
朱元璋的作戰計劃是,先攻取鄴城、邯鄲、臨清、通州,再攻取燕京。
史載:『由鄴趨趙,轉臨清而北,直搗元都』
從臨清攻打燕京,從南方一線掃北,獲勝不難。
臨清,大運河的樞紐,水陸交通發達,商貿繁榮,明軍的物資補給充足。
再則,山東已經被明軍奪取,徐達有一個穩定的後方,不用擔心側後被偷襲,可以專心攻城。
朱元璋的策略,獲勝不難,但徐達有疑慮,就是如何防止元順帝逃走。
一旦元順帝逃走,草原上就會擰成一股繩,元朝的殘餘勢力也會繼續頑抗,這對明朝的邊防而言是個隱患。
史載:『臣慮進師之日,恐其北奔,遺患於後,宜發兵追擊』
如何發兵追擊元順帝,徐達的策略是:以部分兵力牽制王保保,佯攻太原,主力攻取雁門關、居庸關,堵住元朝皇室的退路,一戰定乾坤。
換句話說,徐達主張從北方發起進攻,南方作為策應,兩路夾擊元順帝,讓其無路可退。
相對朱元璋而言,徐達的作戰策略更加高明,但朱元璋並不采納,還讓徐達不要追擊元順帝。
元順帝逃走,可以不用去理會他;只要蒙古騎兵不南下,守住疆域即可。
史載:『固守疆域,防其侵擾』
1368年8月,徐達、常遇春攻克通州,元朝大臣哈剌章等建議固守京師,等待各路『勤王』軍到來,然後與明軍決戰。
元順帝沒有信心,王保保、李思齊等各諸侯不聽調遣,還自相攻伐,豈能靠他們來解圍呢。
夜晚,元順帝打開健德門,帶著妻子、兒女、宗室、大臣等文武要員,連夜撤離燕京,前往上都避難。
次日,徐達、常遇春攻入燕京,安撫民眾,但沒有派兵追擊元順帝。
接著,徐達、常遇春率兵西征,對付王保保,攻取山西。
此時,元順帝麾下沒多少兵馬,徐達、常遇春若能乘勝追擊,以精銳騎兵作為前鋒,很有把握擒拿元順帝。
一旦元順帝被俘虜,各地元軍群龍無首,除了投降明朝,別無選擇。
再則,漠北方面的元軍,也因失去了皇帝,難以擰成一股繩。
元順帝逃走,對明朝而言影響巨大。
忽必烈時期,為了對付察合臺汗國、窩闊臺汗國,忽必烈、鐵穆耳、海山等銳意經意西域、漠北;大量中原民眾遷徙到漠北草原,還在科佈多一帶屯田,繁衍生息。
元順帝回到草原,這些民眾就是兵力,成為明朝的勁敵。
太原之戰、定西之戰、慶陽之戰,徐達幾乎都是全殲元軍,是殲滅戰,而不是擊潰戰。
例如,太原之戰,蒙古騎兵被俘虜4萬餘人,王保保帶18人逃走。
慶陽之戰,元朝西北精銳全軍覆沒,被俘虜十幾萬人。
定西之戰,王保保的8萬人馬全部被俘虜,王保保僅帶著妻兒逃走,抱著木頭過黃河。
經過幾次殲滅戰,元朝在長城沿線的兵馬損失殆盡,沒有反攻中原的實力,但草原上依然有精兵悍將。
1370年,王保保在定西慘敗。
1373年,僅3年時間,王保保就在嶺北伏擊明軍主力,徐達、藍玉作戰失利。
嶺北之戰,王保保雖說不敢追擊明軍,但蒙古騎兵的實力依然存在。
嶺北之戰時,蒙古騎兵的主力,幾乎都是『屯田軍』,是忽必烈、鐵穆耳、海山時期遷徙到此處的『漢軍』後裔。
這些人馬驍勇善戰,敢於跟明軍硬拼,關鍵是元朝皇室還在,否則就是一盤散沙。
1368年,明軍攻克大都,元順帝逃回草原,明朝的邊防壓力隨之而來。
蒙古騎兵屢次襲擾邊境,兩度抵達燕京郊外。
隆慶年間,張居正、王崇古、譚綸、戚繼光等人強化邊境防禦,並采取『互市』政策,蒙古騎兵才停止南下。
兩百餘年的『草原問題』,始於朱元璋北伐燕京時的錯誤戰略。
朱元璋拒絕采納徐達的建議,也不同意追擊元順帝,元朝皇室得以撤回草原,後患無窮。
如果朱元璋采納徐達的方案,派兵牽制王保保,主力奪取雁門關、居庸關,然後兩路夾擊燕京,元順帝隻能束手就擒。
『開封決策』時,馮勝已經奪取潼關,李思齊退守鳳翔,不聽從調遣。
王保保則駐軍太原,也不想救援燕京,與明軍決戰。
要知道,明軍從臨清攻打燕京,元順帝便下詔『勤王』,王保保也不為所動,不跟明軍主力正面硬剛。
常遇春、李文忠率兵牽制太原之敵,王保保不敢妄動。
徐達、薛顯、傅友德、顧時、郭英、陳德、沐英等出兵奪取雁門關、居庸關,元順帝無路可退。
一旦抓住元順帝,王保保、李思齊、張良弼、納哈出、梁王把匝刺瓦爾密、哈剌章等元軍諸侯,群龍無首,隻能束手就擒。
參考書目:《明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