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括孤獨地坐在窗前滿臉憂傷地望著遠處,然而再熱鬧繁華的景象在他眼裡都如同自己的前途一般,一片黑暗,低頭一聲嘆息後,濕潤的眼角留下了悔恨的眼淚。
而桌上放的則是他傾盡心血所著的《夢溪筆談》。
一、到哪都不忘多看書的沈括
《夢溪筆談》是作為有著『中國科學史上的裡程碑』之稱的沈括寫的,他在科學研究方面的造詣和成就非常高,單從他的貢獻,也就是寫出了這本非常有歷史價值和研究價值的書,他就很值得我們學習和尊敬。
然而,歷史對他的評價中,批判他為人處世和人品的也不少。
之所以會有那麼多人說他人品差,是個見風使舵的小人,完全是因為在宋神宗時期的黨派之爭和歷史上有名的『烏臺詩案』中他的做法讓很多人不恥。
沈括出生在宋朝,那時的沈家還是一個大家族,家裡三人都在朝中為官。
作為大家族出生的孩子,沈括不僅從小就開始學習家裡的藏書,還經常跟著自己的父親去各地遊歷。
也就是在那個時候,沈括逐漸對大自然開始感興趣,這也就是他為什麼日後會走向科學研究這條路的原因之一。
不過沈括之所以能寫出《夢溪筆談》這本涵蓋很多領域內容的書,當然不僅僅是依靠著自己對這方面的興趣。
因為從小身體就不好,要經常吃藥,所以接觸得多了也就開始慢慢研究起了自家的家傳醫書。
長大後又因為在親戚家裡借住從而學習了很多軍事方面的知識。
正是因為從小讀的書范圍廣,數量多,因此長大後的他在仕途這條路上走得還算順利。
父親死後,他接班步入了仕途,雖然這個時候的他官職並不大,但是在任職期間他還是兢兢業業,並且還在治水方面做出了很大功績!
也正是因此,他後來又被叫去為『萬春圩工程』出謀劃策。
不過沈括並不想就這樣熬下去,於是他決定辭官回家參加科考,雖然他學識很豐富,但排名仍在六名之外,根據規矩他隻能成為候選人,需要等一年才能給他安排職位。
不過好在第二年他不但做了掌管刑獄的參軍,還很快就被人推薦去了京都。
進京之後,由於職業原因他有機會在皇家的藏書閣中『免費學習』。
皇家的藏書可不是一般家庭裡的藏書能比的,即使他家是官宦世家也同樣比不了。
這裡的學習讓他的學識相較於以前再次進步了一大截。
也正是因為這個職業,他又開始了天文歷法方面的研究。
宋神宗剛繼位時,恰好沈括母親病逝,根據規矩他需要回家守孝三年。
而等他再回來時京城裡的天變得不一樣了,而這時,宋神宗和王安石伸手將他拉進了他們搞出來的『熙寧變法』之中。
二、墻頭草一樣的沈括
而這個『熙寧變法』也是導致朝堂分立兩派,紛爭不休的原因之一。
眾所周知,宋朝的朝堂是出了名的鬥爭多,而且大多還都是惡鬥,你跟我的看法不一樣,那我們就是敵人。
對於自己的敵人不是拉下馬就是直接搞死,反正是不會讓他們繼續在自己眼皮子底下晃悠的。
宋神宗之所以要搞這個變法也算是無奈之舉。
北宋從他手裡接過來的時候就是一堆爛攤子,積貧積弱,民不聊生,隻有變革才是目前最好的處理方法。
而王安石因為在這方面很有想法,也很得宋神宗認可,所以在第二年王安石便官拜丞相,跟他一起開始搞事業。
被拉入夥的沈括自然是以兩人馬首是瞻,成了『變法派』的一員。
直到因為『守舊派』的不斷反對導致王安石罷相,而沈括也因此丟掉了原來的職位後,他才轉向另一邊。
這邊變法派的老大剛離開,另一邊做了好幾年小弟的沈括就投靠了之前的敵人,難免會讓人有種兔死狐悲的感覺。
因此大家對他這種行為議論紛紛,變法派的大臣們更是直接稱他為小人。
而保守派對沈括也未必就歡迎,至於原因還得說到歷史上有名的『烏臺詩案』。
烏臺詩案的主人公就是大家的非常熟悉的大詩人蘇軾。
蘇軾的詩好是人盡皆知的事,詩人寫詩全憑心情,有感而發,這也因此給他帶來了不小的麻煩。
三、烏臺詩案的『罪魁禍首』
蘇軾本人很有才華,早先就在京都任職,後來宋神宗和王安石開始實行變法,蘇軾覺得他們所做出的這些改變弊端太多了,根本不適用於如今的宋朝。
因為政見不和,蘇軾打算眼不見為凈,直接離得遠遠的。
他自己上書申請外調,不過因為宋神宗愛惜人才,就算他們立場不同也仍沒打算讓他的才華埋沒。
隨著官職的不斷調動,蘇軾對於他們的新變法越來越不贊同,認為這些改變不但不能為老百姓減輕負擔,反而讓他們的壓力越來越大。
因為遠離朝堂,所以他隻能將這份不滿,苦悶發泄到詩詞上。
就是在那段時間,他寫了大量詩詞來諷刺,批判新變法。
也因此讓去那裡巡查的沈括抓到了把柄。
作為還是變法派一員的沈括自然看不慣這些保守派,抓到蘇軾的把柄後直接以『誹謗罪』告到了宋神宗面前。
而其他跟蘇軾不和的人也緊隨其後找到了大量對蘇軾不利的詩詞,並且順藤摸瓜將和這件事稍微沾點邊的人,也就是和蘇軾關系比較好的朋友全給扯了進來。
不過好在此時的宋朝在律法方面還算清明,並不像明清時期的『文字獄』那樣。
雖然同樣都夾雜著政治成分,但好在宋神宗也算聽得進勸,而且當時肯幫蘇軾說話的人也足夠有分量,再加上太祖趙匡胤定下的律法『不殺士大夫』,這才讓蘇軾僥幸逃脫。
蘇軾雖然沒有性命之憂了,但是懲罰還是有的。
不過好在被一同牽扯出來的人中也就身為駙馬的王詵,弟弟蘇轍還有好友王鞏三人懲罰嚴重點。
蘇軾被貶之後,不但官職特別低微,而且一點實權都沒有。
這讓蘇軾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都無法振作起來,以為自己這輩子就隻能這麼活下去,沒有任何翻身的機會了。
不過好在後來宋哲宗,宋徽宗繼位後他又接連升職,最後重新復任。
作為導致蘇軾半生坎坷的沈括自然每每被提及都是一通臭罵。
雖然整件『烏臺詩案』他的出場率並沒有多高,但因為他當初僅僅是懷疑便去告發了蘇軾,從而導致蘇軾後半輩子過得非常辛苦,不順,直到晚年才翻身。
所以稱他一句罪魁禍首也沒錯。
而沈括這一生的仕途走的也不順,雖然為宋朝兢兢業業一輩子,四處征戰,維護國家的和平穩定,但是晚年時卻仍被『拋棄』,以至於讓他對自己的從政生涯有了後悔的念頭。
最後在隱居夢溪時用全部精力創作了《夢溪筆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