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順宗李誦——讓人惋惜的『革新聖主。《網路歷史》

大唐上元二年《761年》正月十二,長安城東內大明宮內,肅宗皇帝得到了他的第一個曾孫——皇太子李豫的長子、皇長孫奉節郡王李適的妃子王氏在當日誕育了李適的長子;這個好消息讓被河朔叛亂《即安史之亂》攪得焦躁憂慮的肅宗欣喜不已,立即下旨宣撫皇長孫夫婦,並為曾孫賜名為『李誦』。

當時,太上皇玄宗尚在世,住在西內太極宮中頤養天年,剛剛出生的李誦,就是玄宗的玄孫。

由於這個嬰孩的降生,使得玄宗成為自始皇帝以來,第一個在生前就見到了自己的皇玄孫、達成『五世同堂』壯舉的皇帝《雖然此時玄宗已經禪位》。

因此,老邁的太上皇同樣高興萬分,以高祖父的身份,給李誦賜下許多禮物,並多次派身邊的內官、宮女前往東內,探望玄孫《從高祖父到玄孫的世序是:太上皇李隆基——肅宗李亨——皇太子李豫——皇長孫李適——皇曾孫李誦》。

不過玄宗的『五世同堂』沒有持續多久,就在李誦出生的第二年,寶應元年《762年》四月初五,太上皇玄宗在太極宮駕崩,年七十八;李唐皇室『五世同堂』的盛況戛然而止。

太上皇駕崩前,肅宗就已經生病,並且病情很嚴重。

而肅宗皇後張氏想趁皇帝得重病、不能處理政事的機會發動政變,廢黜功高蓋主的皇太子李豫《李豫非皇後所生》、改立其他皇子為帝。

但張皇後的密謀被肅宗的心腹宦官李輔國、程元振提前得知,於是他們搶先下手,發動了反擊。

四月十八,李輔國、程元振奏明皇太子後,調動禁軍入宮,殺牽扯進作亂中的越王李系、兗王李僴《都是肅宗皇子》,並將張皇後囚禁在別殿。

宮中生變之時,肅宗的病也很嚴重了,幾乎隻剩一口氣。

當氣息奄奄的肅宗聽到皇後作亂被囚禁、兩個兒子又被誅殺的奏報後,當即驚懼、惶恐、憤怒交加,導致病情加重,當天就病重駕崩,隻比太上皇去世,晚了僅僅十三天。

肅宗駕崩後,李輔國、程元振等迎皇太子李豫從九仙門入宮,讓群臣前來參拜,皇太子並行監國之禮。

四月二十日,皇太子正式繼位,即唐代宗。

代宗繼位後,於寶應元年《762年》命皇長子、奉節郡王李適擔任天下兵馬元帥,又先後晉封李適為魯王、雍王,讓他統帥唐軍,平定河朔叛亂《安史之亂》。

廣德二年《764年》,叛亂平定後,雍王被代宗正式冊立為皇太子。

當時,皇太子的長子李誦已經四歲,於是代宗按制封皇孫為宣城郡王;此後,李誦按部就班地在宮中生活、讀書,沒有其他過多的記載。

大歷十四年《779》五月,代宗病重,於五月二十一駕崩於大明宮紫宸殿;皇太子李適奉詔繼位,即唐德宗。

時年已經十九歲的德宗長子、宣城郡王李誦被進位為宣王。

大歷十四年《779》十二月,德宗冊立宣王李誦為皇太子。

李誦在被立為皇太子前,就已經誕育了長子李淳,這讓德宗很高興,認為皇家後繼有人,因此更看重李誦。

而李誦被立為皇太子後,『慈孝寬大,仁而善斷』,朝野口碑甚佳。

尤其是建中四年《783》『涇原兵變』之時,德宗出逃奉天《陜西乾縣》避亂,皇太子李誦親自執劍率禁軍斷後,保衛皇帝的安全。

隨後,皇太子又會同其他將領死守奉天四十餘天,打退了叛軍的無數次進攻,每臨戰陣均身先士卒,親冒矢石。

因此,奉天守軍將士在皇太子的激勵下,堅守職責、奮勇殺敵,守住了城池,堅持等到援軍到來,取得了最終的勝利。

叛亂平息之後,德宗對皇太子在平亂中的優異表現贊嘆不已、愈發器重,倚為國家基石。

但李誦為人十分謹慎,當皇太子時輕易不發表自己對朝政、人事的意見,和朝臣們的接觸隻是禮儀上允許的程度,除了東宮屬官之外,不和其他臣子有過多來往。

和德宗奏對時,李誦的態度嚴肅而恭敬,從不隨意表達自己的看法,嚴格遵守君臣父子之道。

就連德宗身邊親近的宦官,李誦也沒有刻意親近,而是若即若離,保持距離。

皇太子這樣的處事態度,讓德宗非常滿意,從不疑心其有異心和覬覦皇權的野心,父子關系一直很好。

從大歷十四年《779》被立為皇太子開始,到貞元二十年《804年》為止,李誦平平安安當了二十五年皇太子,除了在『郜國大長公主之獄』時,皇太子因為太子妃的原因《郜國大長公主是肅宗的女兒、代宗之妹、德宗姑母、皇太子的嶽母》,幾乎被牽連入內而遭遇危險外,其他時間都地位穩固、一切安寧。

就在一切看似平常如舊的時候,貞元二十年《804年》九月,四十四歲的皇太子李誦突然罹患風疾《這也是李唐皇室的家族遺傳病》,幾乎完全癱瘓,而且還喪失了語言表達能力,就此纏綿病榻,不能起身。

皇太子的突然患病,讓已步入暮年的德宗憂心忡忡、焦慮萬分;老皇帝對長子十分掛念,幾次親自到東宮探視,還派使者遍訪全國,為皇太子尋找名醫診治,但沒有多少效果《中風豈是那麼容易痊愈的》;德宗因此憂慮成疾,在臨近年底的時候,也因身心受損而病倒了。

皇太子、皇帝突然患病、先後病倒的消息,很快傳遍了朝廷內外、天下四方,國家也因為皇帝和儲君一起患病的意外情況,導致國本不固、社稷不穩,或許將面臨突發的動蕩風波。

貞元二十一年《805年》正旦,朝廷舉行大朝會,迎接新年到來。

當時,德宗雖然生病,還是強撐病體,出席朝會,接見諸王、百官、外藩使節;但往年都要出席朝會的皇太子,這一次卻因為病勢沉重、無法起榻,而未能出現在朝會現場。

皇太子的缺席,使得獨自主持朝會的德宗皇帝悲傷哀慟、痛心不已;因此,原本病體未愈的老皇帝在朝會結束後便一病不起,病情迅速惡化,也臥床不起。

德宗病重時,其他宗室、皇子、皇女、朝臣都先後到病榻前侍奉湯藥,問疾請安,惟獨中風的皇太子因為身體狀況的不允許、而不能前來陪伴侍候父親;德宗對皇太子十分思念,在病榻上流淚哽咽,不能自已。

但直到德宗即將駕崩之際,皇太子也沒能前來參拜,和父親見上最後一面。

貞元二十一年《805年》正月二十三,唐德宗李適在大明宮會寧殿駕崩,年六十四;臨終前,德宗頒佈詔令,命皇太子李誦承襲皇位。

正月二十四,朝廷向天下宣佈先帝遺詔,皇太子將繼位稱帝。

起初,由於身體癱瘓、口不能語,所以皇太子並不打算公開舉行登基大典,但朝野因為之前皇太子病重之事,流言四起、人心浮動,政局有不穩的跡象。

因此,皇太子在已經奉遺詔繼位的前提下,不顧身體行動不便,命人以步輦抬著自己,硬是咬牙堅持,於正月二十六登大明宮含元殿前殿,在文武百官眼前公開露面,舉行了盛大的登基儀式。

當時給典禮排儀仗、進行護衛的禁軍軍士們懷疑登基的不是皇太子本人,於是在大典現場都踮著腳、仰著頭望向含元殿前的禦座,見確實是皇太子端坐於禦座之上、接受百官叩拜時,禁軍們抑制不住欣喜的心情,紛紛舉起手中的儀仗兵器、向含元殿上的皇帝行禮、山呼萬歲。

皇太子順利完成了登基儀式,正式稱帝,即唐順宗。

順宗登基後,並沒有立即改元,而是繼續使用貞元年號,以明年為『永貞元年』。

雖然順宗已經順利登基,但由於之前的罹患的風疾並沒有緩解、痊愈的跡象,因此順宗無法在成為皇帝後,能獨自順暢地完成處理政務的本職工作,朝廷中樞的運轉也因此嚴重停滯。

為了盡快恢復朝廷正常運作,順宗提拔重用了自己為皇太子時的東宮屬官王伾、王叔文,以及劉禹錫、柳宗元等改革派官員,輔佐自己處理朝政、治理國家。

而王伾、王叔文等人對當時的藩鎮割據、宦官專權、政治腐敗現狀痛恨之極,早就想要對這種亂政情況進行大刀闊斧的改革、甚至重建。

於是,在順宗的支持下,王伾、王叔文出任翰林學士,主持進行了變革新政的行動。

因為順宗將要使用的年號是『永貞』,所以這一次的變革行動被稱為:永貞革新。

永貞革新的核心內容是『打擊藩鎮、重建中央集權;抑制宦官、奪回禁軍軍權;澄清吏治、免征恤民』實話說都是積極有利、可以重建朝廷權威的措施。

但革新派沒有能夠將革新措施執行下去的實權、內部也因為各種原因而不能形成強大的凝聚力,尤其是作為最大支持者的順宗皇帝其實並不能完全穩固的掌握皇權《中風癱瘓、不能說話》,因此,『永貞革新』從一開始就先天不足,無法取得成功。

因為順宗支持王伾、王叔文等人發起革新,觸動了掌握朝廷實權的宦官集團、和握有地方實權的藩鎮武將的利益,並嚴重威脅到他們現有的地位,所以,藩鎮、宦官集團為了維護己方的既得利益,準備對革新派發動反撲,並策劃改立新君,迫使順宗退位,以擊垮革新派背後最大的靠山。

當初順宗還是皇太子的時候,德宗在貞元四年《788年》六月,冊立十一歲的皇太子長子、皇長孫李淳為廣陵郡王。

對這個皇孫,德宗非常喜歡,而幼年李淳也以『第三天子』的驚奇奏對言語,讓祖父德宗『異而愛憐之』,將其視為社稷的天然繼承人。

順宗繼位後,原定立廣陵郡王為皇太子,但因為自己身體不佳的原因,暫時還沒有舉行冊立儀式。

因此,宦官集團準備發動政變、逼順宗退位之時,就決定策劃擁立廣陵郡王李淳為儲君,並一步步設計讓李淳代替順宗掌握皇權,最終受順宗禪位,登基稱帝。

這樣,以順宗為後臺的革新派就將遭遇『釜底抽薪』,再也不能憑借皇帝的支持而繼續發動改革。

貞元二十一年《805年》三月,內廷宦官首領俱文珍、劉光琦、薛盈珍等人向一直風疾未愈的順宗上奏,請立廣陵王李淳為皇太子,並讓皇太子以『權勾當軍國事』的名義,協助順宗處理朝政要務。

宦官們這麼做的目的,其實是以請立皇太子為手段,從順宗手中分出部分權力,從而架空順宗、同時打擊革新派文官。

但順宗確實是風疾嚴重、無法正常處理政務,也確實是要立廣陵郡王為皇太子,隻是還來不及正式冊立;而王伾、王叔文等順宗寵臣,在進行革新行動之時,也很有一點『倚天子俾倪群臣』的做派,有意無意的侵犯了皇權的威嚴,不可輕視。

因此,俱文珍等人請求立廣陵郡王為皇太子,以幫助、代替順宗處理政務的上奏,可以說是加強皇權、維護皇室利益的舉動,從明面上看,理所應當。

而順宗也很信任這個兒子,於是,沒有多想的順宗便同意了俱文珍等人的奏請。

貞元二十一年《805年》四月初六,順宗下詔,立皇長子、廣陵郡王李淳為皇太子,並改名為李純;同時,授予皇太子監國的權力;朝廷最高決策權,由此開始逐漸轉移到皇太子的手中。

與此同時,在掌握詔令收發權的俱文珍謀劃下,王叔文在五月間改任度支及鹽鐵轉運副使、戶部侍郎,同時被削去翰林學士之職。

翰林學士專掌機密詔令、自由出入內廷,職權很大。

王叔文失去翰林學士之職後,就無法繼續順利地領導革新新政,形勢對革新派開始不利。

六月,被革新派的改革行動觸動利益和地位的外朝藩鎮——劍南西川節度使韋皋、荊南節度使裴均、河東節度使嚴綬等人,也趁機落井下石,向順宗及皇太子連續遞奏表、進疏箋,大肆攻擊革新派改革行動中的種種弊端、和結黨營私之事《確實也是事實》。

順宗因此心中疑惑,對革新派的支持有所退縮、觀望。

而皇太子則旗幟鮮明地對革新派報以否定態度,視王伾、王叔文等人為『小人乘時偷國柄』;革新行動因此步履維艱,難以繼續堅持下去。

七月,革新派內部又產生分裂,革新派成員,中書侍郎、同平章事韋執誼平日和王叔文多有矛盾,見王叔文已經被順宗有所疏遠、懷疑,因此不再奉其調遣;到了這個時候,革新派已經四分五裂,改革事業實際上無法再繼續進行下去了。

七月二十八,見時機已到,於是俱文珍進一步向順宗奏請,讓皇太子以監國的身份『處分軍國大事』《之前的名義是‘權勾當’,用詞還比較低調》;順宗此時才明白過來,但是一來自身病勢沉疴、二來又被皇太子拿走了大部分實際權力,自己無法再正常行使皇帝的權威,所以對俱文珍的步步緊逼無可奈何。

因此,順宗隻得順水推舟,同意讓皇太子全權處理軍國大事,自己退居後宮,安心養病。

而皇太子得以『處分軍國事』,標志著大唐的中樞,已經被想要奉皇太子為新君的宦官集團所控制。

貞元二十一年《805年》八月初四,在宦官集團的軟硬兼施下,中風近一年、行動言語多有不便的順宗在無奈之下宣佈『內禪』,皇太子李純則在宦官們的大力支持下,接受了父親的禪位,繼位稱帝,即唐憲宗。

八月初九,憲宗於大明宮宣政殿正式登基。

憲宗繼位後,尊父親順宗為太上皇,退居興慶宮,榮養天年;同時,憲宗下詔,改貞元二十一年《805年》八月初五以後為『永貞元年』,以明年為『元和元年』,讓退位的父親,也真正擁有屬於他自己的年號《雖然此時順宗已經禪位》。

隨著順宗的內禪退位,他和他的革新派親信大臣們所發起的『永貞革新』,就此完全歸於失敗。

永貞元年《805年》八月初六,憲宗還沒來得及舉行正式登基大典,就迫不及待地貶王伾為開州司馬,王叔文為渝州司馬,即刻遠竄出朝。

其他的革新派大臣包括劉禹錫、柳宗元在內一共八人,也在之後被紛紛貶斥出朝,擔任遠州司馬。

王伾不久後死於開州貶所,王叔文則在第二年被賜死於渝州。

後世史書中,稱這些最終失敗了的永貞革新派大臣為『二王八司馬』。

元和元年《806年》正月十九,太上皇在興慶宮駕崩,年四十六。

之前一天,憲宗悲傷地對朝野公開宣佈,太上皇因風疾症狀加重,已經『舊恙愆和』,次日順宗便駕崩了。

憲宗給父親上謚號『至德大聖大安孝皇帝』,上廟號『順宗』,葬於豐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