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數千年的歷史之中,從來都不缺亂世,也從來都不缺英雄。
但是最為人所津津樂道的那些開國皇帝們,如果仔細一分析就會發現,其實在中國古代這麼多朝代之中,很多開國皇帝的身份,不是前朝的貴族就是當地有名的豪族世家。
然而真正依靠自己的努力,爬到了天下第一的位置的皇帝,隻有兩個人。
一個是漢朝的劉邦另一個便是明朝的朱元璋。
這兩位的背景其實在很多史書之中都說過了。
《史記》中記載,劉邦二十多歲的時候,不願意下地幹活,直到三十多歲了,才走關系當個一個管驛站的小吏,也就是秦朝的亭長。
而朱元璋那就更慘了,從《明史》之中的記載來看,在25歲加入起義軍之前,朱元璋家人已經全部逝世,自己也先是當地主家的長工,最後淪落為和尚,最後又變成了乞丐,無奈加入了起義軍。
所以從他們的出身上來看,在講究等級制度和家庭背景的古代,他們能成為皇帝,除了天生的運氣之外,他們自己的才能和實力,也是深不可測的。
換句話說,他們就是『王侯將相,寧有種乎』的典型例子。
直到現在都對我們現代人,產生了非常深遠的影響。
這兩位出身和經歷都非常相似的皇帝,在成為皇帝之後,可以說也選擇了同樣的方法了鞏固自己的地位和權力,那就是對一起打天下的功臣們痛下殺手。
可值得一提的是,他們兩個人在痛下殺手的時候,卻有不同的區分。
劉邦殺是殺,但也是分情況而定,雖然對異姓王相當不留情,卻對自己的老鄉們非常重視和寬容。
而朱元璋卻不同,很大程度上就是看誰勢力大殺誰,管你是自己的老鄉還是之後加入的,照殺不誤。
這其中,究竟是為什麼呢?
本文就來仔細地分析一下。
一、他們所殺功臣的背景
在劉邦稱帝之後,他找理由處理掉的許多功臣之中,其實都以異姓王為主。
什麼是異姓王呢?
簡單來說,就是不姓劉,卻因為功績太大而被給予了封地的那些開國功臣們。
在《漢書》之中記載,劉邦在稱帝之後,按照功勞,一共分了七個異姓王出去。
最後沒有被劉邦找理由幹掉的異姓王,隻有兩位——長沙王吳芮以及趙王張耳。
但是和朱元璋不同的是,對於那些一開始就和劉邦打天下的老鄉們,比如說樊噲、盧綰、蕭何、曹參、周緤這幾位,劉邦不僅沒有對他們下手,甚至還在很多地方都給予他們優待。
而將這兩方的身份背景一比較,其實劉邦為什麼要對異姓王下殺手,背後的用意就一目了然了。
就是因為他知道,異姓王絕對不是些善茬,他們都是有著自己的勢力的人,比起那些和他一起打天下的窮苦老鄉們要危險的多,自己的兒子在自己死後也不一定能鎮得住他們。
在劉邦征討的異姓王中,最出名的就是韓信、臧荼、盧綰、英佈、彭越這幾個人。
如果翻閱《漢書》或者《史記》,那我們就可以看到有個很有趣的現象。
這幾個被征討的人裡面,除去盧綰是劉邦老鄉,最後聯合另外一個異姓王陳豨和匈奴叛亂才被劉邦攻打之外,其他人,都不是劉邦的第一批元老。
韓信,這個人大家都熟悉,用兵多多益善,最後憑借自己的功績強迫劉邦封他為齊王,這算什麼?
算擁兵自重啊。
而臧荼原來是項羽的手下,沒加入劉邦之前自己也有著遼東和燕兩塊地,算是稱霸一方的諸侯。
英佈也是項羽手下大將,自己也有著近十多個郡縣的兵力。
而彭越在投靠劉邦之前,自己就是夾在項羽劉邦之間的諸侯之一。
所以這些被討伐的異姓王,除了盧綰這個身為老鄉卻叛亂劉邦的,其他人都不是劉邦的第一批人馬,並且他們在加入劉邦的時候,在天下都是有名有姓的人物,是有著屬於自己的勢力的。
那我們就不難看出,為什麼劉邦要殺他們?
第一個理由,就是因為劉邦擔心自己死後,自己的下一代壓不住他們。
尤其是韓信,劉邦還在世,他就敢逼劉邦讓他當王。
更何況韓信是何許人也?
被稱為漢初三傑之一的兵仙,會打仗,帶兵,又有自己的領地,還敢和劉邦鬧脾氣。
沒有比他更可怕的了。
而且有意思的是,劉邦殺是殺,但是不是濫殺。
對於其他老鄉,比如蕭何曹參樊噲這幾位,劉邦除了自己臨死前不信任他們之外,是沒有動過武力手段的。
而對於張良這種幹完活給個虛名,不要人不要地的,那更是秋毫無犯。
對於吳苪和張耳這兩個老老實實的異姓王,在劉邦手下不敢亂動,十分聽話,劉邦自然也沒有動殺心。
但是朱元璋殺功臣,目的就不一樣了。
他殺功臣,也是為了給自己的下一代鋪路,但是他鋪的路,卻不管是自己老鄉還是之後加入的,一律照殺不誤。
根據《逆臣錄》的記載,光是在1393年,藍玉謀逆的案件之中,被朱元璋一起下獄株連的官員,就多達兩萬五千人。
第二年又順便把富有德和馮勝這幾位要準備退休的開國老將處死。
而在十三年前的胡惟庸之案中,朱元璋就以謀反罪,將李善長、胡惟庸、宋濂這幾位開國的功臣殺得一幹二凈,牽扯到了將近三萬多人,持續時間達十年之久。
根據《明史》的記載,在朱元璋建國的時候,一共封了五十人左右的官,除了七位是因病而死的,剩下的人在這持續了十幾年的胡藍兩案中,最後剩不到十個。
什麼概念?
意思是將近三十位大臣,都被朱元璋找理由幹掉了。
而這其中和朱元璋一起起兵的老鄉們,除了徐達和湯和這兩位,是因病而死,剩下的都被朱元璋殺了,尤其是一起起兵的老鄉李善長,七十七歲的年齡,依然被他賜死,並且夷滅三族。
所以一旦對比,就會發現,即使都是出於為子孫後代著想,劉邦和朱元璋在誅殺功臣這方面,卻有著截然相反的情況。
劉邦殺,但是他也清楚的知道,哪些人不能留,哪些人可以留給自己的孩子。
而朱元璋不同,他知道的是,他的天下和後代,不需要這麼多可能的威脅。
但是為什麼他們兩個人,出身經歷如此相似,卻在這種事上,做出了截然相反的選擇呢?
這就是第二個原因了。
二、劉邦和朱元璋當時生活的大環境背景對他們性格的影響。
這一點原因,拆分來看的話是很好理解的。
首先,劉邦生活的年代是什麼年代呢?
秦朝末年,在劉邦三十多歲的時候,秦始皇還沒去世呢,當時天下雖然動蕩,但是人們並不是吃不起飯,唯一怨聲載道的是秦始皇修建長城和陵墓耗費的人力太多了。
而且劉邦在當時,雖然說沒什麼出路,但是也走關系混了一個小官當當,甚至在《史記》中還記載,劉邦當時混的還不錯,在當地頗有名聲。
而朱元璋就不同了,先是家人都沒了,其次是作為地主家的長工幹活,最後又從和尚變成了乞丐。
而在元朝末年的時候,根據《元史》和《明史》的記載來看,在元朝末期,因為腐敗貪污還有強加賦稅等原因。
再加上當時元朝的等級制度,將天下人民分成了四等,最高級的蒙古人,可以免費享用下面三等的任何財產和優惠,其中甚至包括了初夜權這種糟粕。
所以不少人早就集中起來,揭竿而起,群雄並出。
而他們兩個人生活的背景,還有當時年代的情況來看,在他們前三十年的生活之中,其實是奠定了他們未來的性格的。
而大環境背景對他們的印象,很大程度上就直接體現在了他們稱帝之後,是如何對待功臣的。
劉邦心思謹慎,但是也知道,自己一個人是幹不成什麼大事的。
或者說,他知道如何去辨別人才,並且讓人才在他的領域上發揮自己的才能。
這就是他能任用韓信掌兵,蕭何處理後勤,張良作為謀主的原因。
在管理上,他要比他的手下都像一個管理者,他是作為一個核心來
處理
一整個帝國的。
但是幹活的是那些老實為他做事的,那些刺頭他會拔掉,然後將一個有秩序的帝國交給他的後代。
但朱元璋不同,他比起管理者來說,他其實更像是一個勤勞肯幹的員工,事事都要自己親力親為。
並且因為他人生前25年的經歷,朱元璋在性格上是存在一種不安全感,或者說,對權力極重的大臣們,有著很大的不信任。
他知道元朝末期是什麼樣子,為什麼會變成這樣的。
而他也很清楚,在得到權力之後,這其中有多少人能夠不被權力誘惑呢?
所以朱元璋的不信任感發展到了極致之後,就體現在他設立了錦衣衛這種特務機構,然後又改變了行政制度防止地方大員權力過重,甚至還下令,凡是貪污六十兩白銀以上的人,一律處斬。
據《朱元璋傳》的說法,三十一年之間,朱元璋就六次整頓貪官,前後殺了十五萬人。
而每天他要處理的奏折,就有兩百多件,國事四百多件。
總結:
所以對比之後,我們其實是可以得出一個結論。
那就是劉邦因為自己的家庭背景,還有時代背景的影響,更多時候擔任的是一個領導的角色。
能容納一定程度的『灰』,但是對會影響到他後代天下的,絕不手軟。
但是對沒有威脅的老鄉們,那就會故意展現自己的情義。
但是朱元璋不同,他比起一個管理者來說,更像是一個勤勞能幹的員工。
他基於自己年輕的經驗認為,所謂的大臣隻需要聽他的話。
但是所有的權力都該由自己來掌握,他自己要知道整個帝國從上到下任何消息。
這樣才能讓他更好的把控住朱家的天下,也方便之後將其交給自己的孩子。
因此不管是不是自己的老鄉,都會被他視為威脅,並且最後處理掉。
參考文獻:《史記》《明史》《漢書》《逆臣錄》《元史》《朱元璋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