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羽在襄樊之戰中水淹七軍,威震華夏。
當時回到關東的曹操,被嚇得想要遷都,躲避關羽的鋒芒。
當時的曹操剛從漢中撤軍,在淮南方面的曹軍也沒有遭到損失。
為什麼在襄樊損失了七個軍三萬人,曹操就被嚇得要遷都呢?
一、曹操荊州方向的防禦體系已破,後方門戶洞開。
曹操在赤壁之戰後,就把主力撤回北方。
他一面進行屯田發展經濟,一面平定關中等地的反抗勢力,鞏固自己的統治。
對於長江以南的孫權和劉備勢力,曹操以江陵和合肥為戰略防禦重點,組成了南方的防禦體系。
這個防禦體系建成後,經受了嚴峻的考驗。
在孫權和劉備的反復攻擊下,張遼在合肥守住了防線,但是曹仁卻放棄了江陵,退守襄樊。
這就使得襄樊成為曹軍在荊州方向上最後的防禦重點,如果襄樊失守,曹軍將無險可守。
在關羽發動襄樊之戰的時候,襄樊由曹仁守衛。
曹操為了加強襄樊的防禦,還派出由於禁、龐德率領的七軍人馬增援襄樊。
按理說,這些人馬再加上襄樊城池的依托,完全可以阻擋關羽的進攻。
誰知道就在雙方陷入膠著狀態時,一場突如其來的洪水改變了一切。
於禁、龐德的營地被洪水淹沒,關羽派水軍圍攻曹軍,全殲了曹軍。
在七軍被殲滅後,據守襄樊的曹仁已經完全沒有了還手之力,除了牽制關羽的兵力外,再也沒有了取勝的能力。
這樣,整個襄樊地區的防禦體系被關羽徹底打破。
在襄樊方向背後,原本是支撐襄樊防線,可以建成第二條防線的宛城,此時已經變成了一座廢墟。
在此年初前的侯音、衛開叛亂時,曹仁率軍攻下宛城後,進行了屠城。
駐紮在這裡的徐晃,手下隻有一萬新兵,他知道宛城守不住,幹脆放棄宛城到陽陵陂駐紮,完全放開了防線。
此時的關羽部下如入無人之境,他的小部隊甚至到達了郟下,直接威脅到洛陽的安全。
如果不是襄樊的曹仁拼死守住樊城,牽制住了關羽的主力。
但是曹仁能否守住樊城也是一個未知數,隻是垂死掙紮。
再加上此時的曹操後方爆發了大規模叛亂,到處都有打著關羽旗號的武裝活動,使得曹操的形勢更為惡化。
如果襄樊被攻下,曹操統治區門戶大開,關羽就可以直撲洛陽和許都。
此時曹魏就會像滿寵預料的那樣,黃河以南不再為曹魏所有了。
二、曹操無力救援襄樊。
曹操看著襄樊地區的戰局惡化,心中十分焦急。
但是現在的他,早已經傷病纏身,對救援襄樊已經力不從心了。
雖然曹軍兵力充足,可是由於沒有能夠指揮大軍的統帥,曹操居然無法派出足夠的援軍,來解襄樊之圍。
曹軍在襄樊前線損失了三萬人馬,這對於曹軍來說,並不是傷筋動骨的損失。
但是損失了於禁這員大將,卻讓曹操陷入了困境。
在曹操軍中,除了擔任統帥的夏侯惇、夏侯淵和曹仁外,唯有於禁是曹操最信任的將領,可以統帥大批兵力。
定軍山一戰,曹操折損了夏侯淵這員大將。
由於夏侯惇此時身體狀況極為不好,為了救出漢中的曹軍,曹操隻得親自率領大軍前去救援。
曹仁遭受攻擊後,為了救援襄樊,曹操隻得派出於禁前往救援,結果水淹七軍,於禁投降了關羽。
到此時,曹操已經沒有了救援襄樊的大將。
曹操派徐晃去救援襄樊是因為萬般無奈。
在他手下,隻剩下徐晃和張遼是大將之才。
張遼此時坐鎮合肥,威鎮江東,不能調動,因此隻能派徐晃去救援襄樊。
可是曹操心裡很清楚,張遼、徐晃與關羽的私交很好,他不能保證徐晃對自己的忠誠程度。
此時曹操面臨的局面,是他一生中最困難的局面。
與過去他掌控一切的情況不同,此時的襄樊之戰充滿了變數。
如果發生任何一種意外情況,曹操就將一敗塗地。
因此,曹操才會提前想到遷都,以免漢獻帝和他的朝廷落入關羽之手,防止最壞的情況發生。
三、僅憑曹軍的力量無法解襄樊之圍。
徐晃在襄樊戰場的表現出乎曹操的意料,他拒絕了關羽的友情拉攏,與關羽決一死戰。
在戰鬥中,徐晃勇往直前,一舉擊敗了關羽,並且直接殺入鹿角十重,防禦嚴備的四塚營寨。
這一戰徹底挫敗了關羽的鋒芒,讓雙方進入了對峙狀態。
不過,曹操和他的幕僚都知道,僅靠徐晃是無法解襄樊之圍的。
這是因為襄樊有漢水分隔,關羽依靠優勢水軍控制了江面,使得襄樊無法相顧。
徐晃雖然對關羽作戰勝利,甚至把軍營紮到關羽圍墻三丈遠的地方,可是也無法打破關羽的封鎖。
就算退一萬步,關羽放棄漢水北岸的陣地,讓徐晃與曹仁會合。
但是被漢水阻隔在漢水南岸的襄樊遲早會落入關羽手中。
如果那樣,就將上演昔日江陵的一幕。
經過長期的對峙,曹軍終究守不住樊城,隻能棄城逃走。
在曹操和手下商議遷都的時候,他的手下司馬懿、蔣濟為他出的主意不是增派兵馬給徐晃,救援襄樊,而是派人去聯合孫權,答應把江南封給孫權,讓孫權襲擊荊州。
曹操采納了他們的建議,正好孫權也來聯合曹操,準備襲取荊州,雙方一拍即合。
隨後孫權襲取荊州,這才解了襄樊之圍。
從此,我們可以看出,曹操和他的手下都明白,僅靠自己的力量是無法擊破關羽,解除襄樊之圍的。
聯合孫權也是一廂情願的事情。
如果長期對峙下去,襄樊必然會落入關羽手中。
到那個時候,黃河以南的曹魏統治區將遭受翻天覆地的變化。
為了未雨綢繆,曹操做出遷都的決定也無可厚非。
結語:
關羽在襄樊之戰中水淹七軍後,曹操為了躲避關羽的鋒芒,想要遷都。
曹操這樣做,是他的無奈之舉。
當時曹操自己和夏侯惇都病入膏肓,無法領兵作戰。
夏侯淵在漢中戰死,曹仁被圍樊城,唯一能夠率領大軍的於禁又被俘。
這使得曹操空有兵馬,卻沒有他所信任,能率領大批兵馬的統帥。
曹操也知道,僅靠徐晃無力解樊城之圍。
如果曹仁守不住襄樊,宛洛方向就會門戶大開。
想要聯合孫權,可又不知道孫權的心思。
再加上後方叛亂遍地,在這種混亂的情勢下,變數太多。
如果發生意外,黃河以南的地盤兇多吉少。
曹操想要遷都,就是為了未雨綢繆,防止最壞的情況發生。
最終還是孫權襲擊荊州,才解了襄樊之圍,讓曹操度過了難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