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羅馬學者:奧古斯都之強大,讓漢朝都曾遣使朝拜!。《網路歷史》

現在西部和南部所有的部族都被征服了,而北部至少位於萊茵河和多瑙河之間的民族和在Cyrus 和 Euphrates之間的東部民族,以及現在還不在帝國統治下的其他民族,也皆知羅馬之偉大,對其征服世界的行為表示敬畏。

斯基泰人和撒爾馬提亞人因此前來尋求友誼,居住在太陽直垂之下的賽裡斯人《中國人》以及印度人亦皆遣使奉獻珍珠、寶石及大象。

以上這段話源自古羅馬學者佛羅魯斯的《羅馬史綱》一書,佛羅魯斯稱贊羅馬皇帝奧古斯都偉大外交成就,在羅馬帝國強大實力之下,不僅周圍部族紛紛跪拜,而且遙遠繁華的印度人與中國人也心懷敬畏之心,遣使朝拜奧古斯都!

所謂『賽裡斯人』,是古希臘人對中國人的稱呼,最早出現於公元前4世紀古希臘地理學家克泰夏斯的《史地書》,到公元6世紀之後這一稱呼逐漸消失。

奧古斯都出生於公元前63年,死於公元14年,處於中國西漢和王莽新朝時期。

在中國這一時期,真的派遣使者朝拜了奧古斯都嗎?

眾所周知,中國是一個有著記載歷史習俗的國度,對於出使羅馬帝國這樣的大事,史官肯定要留下一筆,尤其出使與漢朝齊名的強國『大秦』《羅馬帝國》,就更會濃墨重彩的記載了。

然而,翻遍漢朝史書,都找不到漢朝成功出使羅馬帝國的記載,而漢朝與羅馬帝國的交往歷史,隻有以下這三件事。

一,陳湯遠征西域,斬殺匈奴郅支單於前,或遇到了羅馬士兵,《漢書》記載『前至郅支城都賴水上…….

步兵百餘人夾門魚鱗陳

,講習用兵』,學者根據陣式判斷這100餘步兵應該是羅馬軍團,在中亞作戰時潰敗逃到西域,被匈奴雇傭與漢朝作戰,後被西漢俘虜。

三,公元100年,羅馬帝國商人來華貿易,《後漢書·孝和孝殤帝紀第四》:『永元十二年,冬十一月,西域蒙奇、兜勒二國遣使內附,賜其王金印紫綬』公元166年,羅馬帝國遣使『朝拜』漢朝,《後漢書 孝桓帝紀第七 》延熹九年九月:『

大秦國王遣使奉獻

可見,從中國史書來看,所謂『西漢遣使朝拜羅馬』,應該是一件子虛烏有之事。

相反,應該是羅馬帝國前來『朝拜』東漢皇帝!當然,這裡的羅馬使者,很可能是商人,所謂亦商亦使,古代很多國際貿易的商人往往就是使者,甚至膽大的商人偽造國王信件,騙取中國信任,以便取得貿易便利。

有沒有可能史書集體漏記了,或西漢皇帝秘密派遣使者等,導致『西漢遣使朝拜羅馬』在國內無人知道,卻被羅馬學者如實記錄了下來?

奧古斯都75歲彌留之際,留下了一篇自傳——《奧古斯都自傳》,要求死後立於刻石陵園之前,這是研究奧古斯都最權威的史料。

其中提到印度國王經常遣使覲見他,斯基泰人和諸多東方國王等都曾遣使覲見他,但是全書沒有一字提及賽裡斯人。

斯特拉波《公元前64—公元23年》,羅馬帝國著名學者,與奧古斯都處於同一時期,在他代表作《歷史學》、《地理學》中,的確記載了印度使者出訪奧古斯都時代的羅馬:公元前25年,印度使者紮馬諾斯離開印度,公元前21年在薩摩斯拜見奧古斯都,雙方承諾給予彼此元首在國王疆域之內自由通行權。

但是,

斯特拉波也隻字未提賽裡斯人出訪羅馬

蓋烏斯·蘇維托尼烏斯,富商家庭出身,羅馬古典學者,比奧古斯都略晚,一生致力於書寫羅馬皇帝傳記。

他在《羅馬十二帝王傳·奧古斯都傳》中提及:『他《奧古斯都》以威德和中庸而贏得的聲譽,使得像印度人和斯基泰人這些隻是從傳聞中為我們所知的民族,也都自動遣使前來尋求他們與羅馬人民的友誼』。

但是,

蘇維托尼烏斯也隻字未提賽裡斯人出訪羅馬

那麼,記載『西漢遣使朝拜羅馬』的佛羅魯斯,他又是何方神聖呢?

學者根據《羅馬史綱》中的『從凱撒奧古斯都到我們現在的時代不少於200年』推斷,佛羅魯斯大約生活於公元2世紀中葉。

奧古斯都本人,以及他都同時代的學者都未提及賽裡斯人出使羅馬,而200年後的佛羅魯斯卻記載『賽裡斯人遣使奉獻珍珠、寶石及大象』,顯然佛羅魯斯的這一記載不可信!

更為重要的是,公元1世紀時,古羅馬人對中國人的直觀形象認知還是錯誤的。

老普林尼《23年—79年》,古羅馬著名學者,在他著作中多次談及『賽裡斯人』,代表作是《自然史》,但在這部書中對中國人卻有一段離奇的描述。

賽裡斯人身材高於常人,紅發,碧眼,聲音嘶啞,與旅遊者之間沒有彼此相通的語言。

使者《斯裡蘭卡的使者》所談到的其餘部分,都與我們的商人們所提供的消息一致。

貨物存放在賽裡斯人出售商品那條河的對岸,如果對買賣滿意,就可以把它們拿走而留下貨款。

如果西漢遣使到達羅馬,那麼羅馬人必然親眼目睹中國人,又如何對中國人認知如此離奇?

而且,老普林尼的書中也未提及賽裡斯人出使羅馬!

可見,佛羅魯斯十有八九編造了『賽裡斯遣使羅馬』這一歷史,原因或是認知錯誤,或是吹噓羅馬帝國,連遙遠的賽裡斯人都來朝拜奧古斯都,都對羅馬帝國懷有敬畏之心,不更能說明羅馬帝國在奧古斯都時代的輝煌嗎!不少中國學者認為,中世紀之前歐洲沒有正史,看來並非沒有道理。

參考資料:《漢書》、《後漢書》、《『賽裡斯《Seres》遣使羅馬』說質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