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顏鵬、胡雲柯:李時珍是在四川蓬溪縣寫成《本草綱目》的。《網路歷史》

文/顏鵬 胡雲柯

《本草綱目》是明代著名醫學家、藥物學家李時珍取得的最重要成就,是其集畢生所學而成的醫學巨著,也是集有明以前《本草》之大成。

其影響所及,歷400年之久,不僅在中國,在國際學術界也占有重要地位,達爾文曾稱其為『中國百科全書』。

李時珍亦在中醫界與張仲景、孫思邈等中醫大家一樣受到頂禮膜拜,被後世尊為『藥聖』。

《本草綱目》為李時珍的著作,這是舉世公認的,無可質疑。

但《本草綱目》是在什麼地方完成的呢?

學界一直存在爭議。

為此,筆者查證、梳理了眾多與《本草綱目》有關的史志資料,試對其成書地略作初步考辨——是在四川蓬溪縣完成的。

李時珍畫像

《本草綱目》早期刻本『一母三系』

《本草綱目》在明代的早期刻本有『一母三系』之說:『一母』指《本草綱目》的最早版本——萬歷二十一年《1593》南京胡成龍刻印的金陵本,世稱珍稀本;『三系』指萬歷三十四年《1606》官刻江西本、錢本、張本3個系統。

《本草綱目》珍稀本存世8部《日本3部、美國1部、德國1部,中國3部,中國的3部藏於中國中醫研究院、上海圖書館以及河南洛陽民間收藏家晁會元的洛陽白河書齋藏書博物館》。

根據2018年李時珍誕辰500周年時晁會元在蘄春展示的金陵本《本草綱目》看,此本乃以金陵本母版刻印的『制錦堂本』《已經認定,2010年入選《國家珍貴古籍名錄》,編號08384》,刻印時間在萬歷末期至天啟初年。

晁會元『制錦堂本』《本草綱目》是存世金陵本中唯一有印制時間和牌記署名的版本,有王世貞《本草綱目·序》、輯書姓氏、總目、凡例、各卷內容以及附圖二卷,無其他附頁。

書名頁中刻顏體『本草綱目』四字,右署『李東碧先生輯註』,左刻『制錦堂吳吉征發兌』。

附圖二卷中上卷題銜為『階文林郎蓬溪知縣男李建中輯,府學生男李建元圖,州學生孫李樹宗校』,下卷則為李建中輯、李建木圖、李樹聲校。

敕封文林郎 四川蓬溪縣知縣 蘄州 李時珍 編輯

李建中、李建元、李建木是李時珍的兒子,李建中是長子、李建元是次子;李樹宗、李樹聲是李時珍的孫子。

李建中在蓬溪縣當了10年知縣

據『民國』、康熙、咸豐、光緒《蘄州志》、『民國』《蓬溪近志》、張慧劍《李時珍》等史志著述記載,李建中,字龍源,明嘉靖四十三年《1564》甲子科舉人,隆慶五年《1571》任河南光山縣教諭,萬歷三年《1575》擢四川蓬溪知縣,萬歷十三年《1585》升調雲南永昌府通判,萬歷十五年《1587》告官回鄉。

又據《黃州府志》卷二十記載,李建中『任蓬溪知縣,以廉稱。

潼川旱,禱即應,呼為李公雨』。

《蘄州志》卷八載:『《李建中》任蓬溪知縣,抑豪強,清兼並,汰積書,邑人呼為李青天。

夏久旱,青衣草履,日夜禱祠,境內大雨,民得有秋』卷十載:『《李建中》升四川蓬溪知縣。

梓潼地饒俗靡,建中以廉率下。

時佈袍角巾,往來赤城、青石、風門、明月之間。

著有《蜀遊草》《明月山詩》數卷。

潼川旱,建中草履行禱,即日境內大澍,呼為李公雨。

後攝安嶽,新令至,安嶽人稱,但願如攝令者。

其攝遂寧亦然』

以上記載表明,李建中任蓬溪知縣時為官清廉,勤於著述。

李時珍曾被『敕封蓬溪知縣』

李時珍次子李建元在《進〈本草綱目〉疏》中有此記載:『臣故父李時珍,原任楚府奉祠,奉敕進封文林郎、四川蓬溪知縣。

生平篤學,刻意纂修。

曾著《本草》一部,甫及刻成,忽值數盡,撰有遺表,令臣代獻』

除《本草綱目》自述外,《欽定續文獻通考》《明史·李時珍傳》、康熙《黃州府志》、徐國相《湖廣通志》、光緒《蘄州志》、陳存仁《李時珍先生年譜》《1952》、王吉民《李時珍先生年譜》《1955》、上海中醫學院吳佐忻《李時珍生平年表》等大量資料,均無李時珍『敕封蓬溪知縣』名銜的記載。

《明實錄》僅在『大明神宗顯皇帝實錄卷之三百四《萬歷二十四年十一月癸巳朔甲午祭》』中,記有李建元進疏一事:『湖廣蘄州生員李建元,奏進《本章綱目》五十八套章下禮部,書留覽』

另王重民在《善本醫籍經眼錄》有所考證:『又考《蓬溪縣志》李建中萬歷三年知縣事,觀時珍題銜,已得敕封蓬溪知縣,建中又已遷升,則萬歷六年《1578》至十年《1582》之間,方可得有如此銜名』

另據光緒《蘄州志》記載:『六朝文獻,兩鎮幹城,在東門外,為知縣李時珍、同知李建中、副使李建木、兵備李樹初建』記錄在明天啟甲子年《1624》,蘄州官府為李時珍及其子孫建立了四賢坊,也提到李時珍任『知縣』一事。

此『知縣』,應為沿用《本草綱目》中『敕封文林郎蓬溪知縣』的說法。

李時珍閉門6年寫《本草綱目》

據陳存仁、王吉民《李時珍先生年譜》、吳佐忻《李時珍生平年表》記載:『1572《年》,隆慶六年,壬申,55歲。

《奇經八脈考》一卷在這一年完成。

是年冬十二月,時珍為他的父親月池、母親張氏立墓碑』然後,直接跳到『1575《年》,萬歷三年,乙亥,58歲。

子建中任蓬溪知縣』。

後又直接跳到『1577《年》,萬歷五年,丁醜,60歲。

時珍請顧日巖作《奇經八脈考》序』。

加上蘄春《李氏族譜》的相關記載可知,在萬歷元年《1573》到萬歷六年《1578》《本草綱目》初稿完成的這6年中,所有史料均沒有記載李時珍有任何外部活動,包括以前經常性的外出考察采藥等。

從時間上看,應是李建中隆慶五年《1571》在河南光縣任職後,李氏父子生活相對穩定,物質上具備了條件,因此才在隆慶六年《1572》冬天為去世的父母重立新碑後,便閉門潛心開展書稿的編輯工作,所以才無任何記述。

唯有李建中任四川蓬溪知縣一記,提示李時珍已58歲。

又據吳佐忻《李時珍生平年表》新考新增:『1577《萬歷五年,丁醜,六十歲》,河南左參政吳國倫因考核不合格被罷官,回到故鄉興國《今湖北省陽新縣》,時珍作《吳明卿自河南大參歸裡》一首安慰他。

7月7日《萬歷丁醜小暑》,顧問為《奇經八脈考》作序』

從內容來看,萬歷五年《1577》,李時珍應該已身在老家湖北蘄春。

但根據蘄春縣李時珍墓文物管理所宋光銳1985年的《李時珍——偉大的醫藥學家》中所言:『1560年《明嘉靖三十九年》二月,他曾將一冊劉雪湖的《梅譜》送給一位朋友做紀念……同一年夏天,李時珍的好友吳明卿由河南棄官歸故裡。

舊友重逢,分外激動,李時珍即席賦詩一首』詩與吳佐忻《李時珍生平年表》所錄相同。

《本草綱目》是在蓬溪縣寫成的

經過對以上史料的梳理,可以得出以下結論:

一、《本草綱目》一書是李氏祖孫三代共同著述的成果,集體智慧的結晶。

初本由李時珍主筆撰寫、輯註,長子李建中對附圖編輯、次子李建元《上卷,四子李建木下卷》繪圖、孫子李樹宗《上卷,李樹聲下卷》校對,上表成書時間為明萬歷六年《1578》。

二、蓬溪知縣李建中,在蓬溪任職10年,參與了《本草綱目》的編輯工作,對《本草綱目》的誕生貢獻頗大,不可或缺。

李時珍自1552年開始撰寫,到1582年前後受敕封,歷時30年左右,方有王世貞《本草綱目·序》『歲歷三十稔』之說。

此後10多年,再經3次修正,萬歷二十五年《1596》,《本草綱目》南京胡成龍金陵本問世。

根據各種志史書籍對李建中的記載,李建中為官清廉,不會因《本草綱目》一書故意為自己添名增利,而是實實在在做了該書附圖的編輯工作。

因此,《本草綱目》附圖二卷中才寫有『階文林郎蓬溪知縣男李建中輯』。

三、李建中參加編輯《本草綱目》,隻能在蓬溪縣進行。

《本草綱目》編輯成書後,李時珍被朝廷以長子李建中任蓬溪知縣之名敕封『文林郎蓬溪知縣』名銜,且此名銜應在1578年-1582年之間。

1575年-1585年,李建中在蓬溪知縣任職,不可能經常請長假回到湖北蘄春老家為《本草綱目》做整理編輯這種工程量十分浩大的事情,也不可能讓李建元把整套書稿拿到蓬溪來讓他對照編輯。

最大的可能是,李時珍和李建元等在李建中任官職後,從河南光縣到了四川蓬溪,父子徒弟幾人一直待在一起,潛心整理書稿。

李建中、李建元等在李時珍的指導下,將《本草綱目》編輯成冊。

直到1577年書稿基本成型後,李時珍才回到蘄春老家,才有閑情逸致為老友吳明卿寫詩。

李建中於1578年或其後幾年,上報朝廷為父李時珍請封。

1582年前後,李時珍獲封。

又根據通行的1606年官刻江西本所記《本草綱目》附圖上卷題銜與『制錦堂本』相同,下卷題銜則改為『李建中、李建木校正』而非『李建中輯』,因此,我們認為,李建中至少編輯定稿了《本草綱目》附圖二卷中的上卷,此乃不刊之論。

綜上所述,我們認為,《本草綱目》一書是由李時珍及其長子李建中、次子李建元、孫子李樹宗、徒弟龐憲等共同編纂繪圖整理完成的,蓬溪縣是《本草綱目》的誕生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