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若聽從賈詡之言,能否平定江東,統一天下呢?《網路歷史》

話說曹操當年赤壁兵敗之後,曾對著一幹文臣說出這樣一句耐人尋味的話:『郭奉孝在,不使孤至此!』這句話見於《三國志·魏書·郭嘉傳》,是真實可信的。

明朝落魄文人羅灌水見此便替曹操大發感慨:吾哭郭奉孝耳!若奉孝在,決不使吾有此大失也!這還沒完,還捶胸大哭道:『哀哉,奉孝!痛哉,奉孝!惜哉,奉孝!』眾謀士皆默然自慚。

《三國演義》的原作者羅貫中,以及封建餘孽毛宗崗、毛倫父子在書中充當道德法官,隨意褒貶歷史人物,張冠李戴歷史事實,早已是不成文的秘密了,這就使我們讀演義小說的時候都要時刻保持清醒的頭腦,一不小心就會被羅灌水洗腦成功,也跟著作者瞎吹起『蜀漢五鼠』來了。

文學家的煽情手法,都是第一流的,很容易令人產生共情,從而為自己的小說銷量打開了市場。

實際上,《三國演義》這句話是很有問題的,是典型地借題發揮,且醉翁之意不在酒,對曹操的其他謀士有謀黑的嫌疑。

怎麼說呢?

首先,曹操以『孤』自稱,足見其王霸之心,更符合曹操在心裡對自己真實身份的認定,在曹操的心裡,其實早就把自己當成了皇帝,難道不是嗎?

羅灌水在《三國演義》裡以『吾』代替『孤』字,降低了曹操的地位,不太像是一代梟雄的說話方式。

隻有普通的古人才會以『吾』來稱呼自己,難道不是嗎?

其二,《三國志》原話,曹操就此事,隻是一句帶過,是符合曹操當時的真實心境的,曹操並沒有借機暗諷其他謀士的意思,但是羅貫中的小人之心作祟,非要來一句『眾謀士皆默然自慚』,這就令人感到氣憤了。

曹操的其他謀士,真的就不如郭嘉嗎?

為什麼要默然自慚呢?

用易中天老師的話來說,曹操的謀士也都是稱職的,合格的,沒有慚愧的理由,純屬羅貫中胡編瞎造,以小人之心揣測古人的心意,恰好證明了自己正是明朝一小人而已。

我們舉賈詡的例子,足以揭開羅灌水小人的真面目。

早在曹操興兵下江南之前,賈詡就有這樣的諫言:主公當先安心守備,賞賜將士,安撫百姓,等待時機。

可惜曹操並不接受賈詡的諫言。

想必曹操此時已經年老色衰,時日無多了,加上頭風病的反復折磨,他不想錯過這次機會,一旦錯過,就怕沒有機會了。

更重要的是,曹操在平定北方的戰鬥中,一直進展順利,凱旋歸來,沒有碰到過真正的對手,無疑滋長了驕傲自滿的情緒,這樣也為赤壁大敗埋下了隱患。

那麼問題來了,如果曹操真的聽信賈詡之言,按兵不動,還修守備的話,他真的就可以『不戰而屈人之兵』嗎?

從後來的歷史演變來看,蜀吾亡國,始於內亂。

如果曹操不管他們,隻管守住楚境,厲兵秣馬,伺機而動。

先讓吳蜀兩國自相殘殺,蜀國勝,則助蜀,一舉滅吳,吳國勝,則助吳,一舉滅蜀,倒也不失為明智之舉。

隻不過曹操年紀已老,總不能一直幹等著吧?

誰敢保證吳蜀兩國就一定會發生內鬥,而且能在較短的時間之內呢?

這才是曹操焦慮的由來,一則年紀漸老,二則疾病纏身,三者實力已達頂峰,難免於驕傲自滿,低估了敵人的力量。

但就謀士的表現而言,賈詡的諫言可謂審時度勢,高瞻遠矚,隻是因為曹操不聽他的,他有啥法?

如果換成郭嘉力諫的話,效果會好一點,因為曹操一向更看重郭嘉,而不是賈詡。

但是賈詡等謀士,又有什麼慚愧的理由呢?

那麼您怎麼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