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視劇照
最近觀看電視劇《西藏秘密》,本片從西藏政教合一的農奴制度到西藏解放全過程,揭露反映了當時上層貴族階層奢靡和底層農奴悲慘的生活景象。
片中的噶廈到底是什麼樣的行政職能?
當時的西藏是什麼樣的社會狀態?
帶著好奇查閱了一些資料,和大家分享一下,不及之處大家指正。
噶廈
噶廈為清代到新中國初期西藏地方官署名,即原西藏地方政府。
達賴、攝政以下是政府行政機構,藏語稱『噶廈』。
『噶』是命令的意思,『廈』是房屋的意思,『噶廈』就是發號施令的地方。
外國人常把噶廈譯成『內閣』,性質類似。
噶倫
清乾隆十六年《1751年》置。
噶廈駐地在拉薩大昭寺,長官為噶倫,秉承達賴喇嘛《實際上為攝政活佛》旨意辦事。
噶倫是原西藏地方政府噶廈的高級行政官員,通常為『三僧三俗』六人。
其全稱為『噶貢論』,又譯為噶佈倫,噶卜倫,噶隆,亦稱『薩旺』或是『協擺』,藏文本意為國師、大臣、宰輔。
恰白·次旦平措認為這一名稱最早出現在七八百年前,也可能松贊幹佈時期已有。
九大臣中名列前三名的人與外戚首領國政最高權力機構,稱為『四大尚論』。
『四大尚論制』傳至達賴喇嘛,改為『四大噶倫制』保存下來。
第巴桑結嘉措新設官職中有噶倫官職,拉藏汗時期也有噶倫官職,但不是最高行政長官。
準噶爾部建立的傀儡政權有兩個噶倫。
但真正的噶倫制是在平準安藏後形成。
此後噶倫人數、地位、職責、升補等方面逐漸制度化。
1717年,準噶爾大軍突然入侵藏北,接著進攻拉薩。
清政府隨即展開『平準安藏』戰事。
1718年,第一次用兵西藏,全軍覆沒。
1719年,第二次派大軍入藏將準噶爾勢力驅逐出藏。
兩次勞師遠征的教訓,促使清政府改革行政體制,進一步加強對西藏的管理,推行噶倫制度,即設置幾名噶倫共同負責西藏地方政務。
1721年,康濟鼐、阿爾佈巴、隆佈鼐三人均被授予噶倫。
1723年,增補頗羅鼐和達賴喇嘛的強佐紮爾鼐為噶倫,噶倫人數增至5人,五人會辦西藏大小事務。
1725年進行調整,確立康濟鼐為首席噶倫。
這些噶倫還是不同地區的總管,負責各自勢力范圍的地方行政事務。
1751年,清政府分權於噶倫,諸噶倫地位平等,均為三品官,總攬前藏行政、立法、司法等權,受駐藏大臣和達賴喇嘛領導,共同處理西藏地方事務,不得獨斷專行。
噶倫制度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相互牽制的作用,避免了事權專一,緩和了民族矛盾,安定了西藏社會秩序,是清朝中央政府從間接治藏到直接治藏邁出的重要一步,是清代對藏施政的一個歷史性轉折點。
再說說西藏農奴制,農奴制在西藏存在已久。
吐蕃王朝時期,西藏處於奴隸社會。
到了九世紀中葉,吐蕃王朝在平民和奴隸起義的沖擊之下土崩瓦解。
由於西藏地區的奴隸制發展水平不一,各地向封建制過渡的速度和程度也不盡相同。
西藏地區整體花了大約400年才完成由奴隸制向封建制的過渡,而這種過渡也並沒有完全消滅奴隸制,隻是把奴隸制過渡為了農奴制。
其中農奴主階級大體可以分為官家、寺院和貴族三個部分。
所謂的官家指的是西藏的地方政府。
自元朝以來,西藏的地方領袖都必須經過中央的批準和遣使冊封才能繼位。
辛亥革命後,這一原則依然延續。
1929年,南京國民政府設置了蒙藏委員會來管理此事。
至於寺院,則指的是在西藏隨處可見的藏傳佛教寺院。
在1959年民主改革之前,西藏共有2676座寺廟,114925名僧眾,僧眾人口已經達到了當地男性總人口的四分之一。
而奴隸主貴族的勢力也同樣不可小覷。
至民主改革前,西藏尚有世襲貴族197家,最大的幾家貴族每家都占有著幾萬藏克地《1藏克地指1藏克重的青稞種子可以播種的土地,舊西藏的度量衡非常混亂,各地並不完全統一。
1藏克約合二十餘市斤,1藏克地大概和1市畝持平》。
根據人身自由程度的不同,農奴分為三種不同的類型。
『差巴』,意為支差的人,是最高等級的農奴,約占農奴總數的45%。
他們向農奴主領取部分土地耕種,其中1.5%的『差巴』充當把土地轉包給其他農奴耕種的二地主,其餘絕大多數都是普通勞動者。
這些人有少量的農具和牲畜,每年都要支應一定日期的人役和畜役。
在嚴酷的剝削壓迫下,大部分『差巴』的生活非常困苦,破產的『差巴』會淪落為更低等級的農奴。
比『差巴』低一個等級的農奴叫做『堆窮』,意為『小戶』。
『堆窮』 的總數和『差巴』基本持平。
這些『堆窮』大多數時間都在為農奴主服差役,可耕種的土地少得可憐,被稱為『耕食地』。
『堆窮』基本沒有人身自由,大部分人必須世世代代為農奴主服務。
1912年中華民國成立後駐藏大臣撤離,達賴喇嘛土登嘉措返藏並掌握了西藏軍政實權。
1912年至1959年間,噶廈成為實際上的西藏地方政府。
1959年後,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廢除噶廈,籌建西藏自治區。
以和平解放為起點,西藏從黑暗走向光明、從落後走向進步、從貧窮走向富裕、從專制走向民主、從封閉走向開放,西藏社會的面貌日新月異,西藏人民的生活蒸蒸日上。
《參考文獻來源百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