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邦為什麼這麼對張良言聽計從,毫不猶豫?《網路歷史》

俗話說一個巴掌拍不響,君臣相得善始善終需要雙方配合,張良劉邦作為千古主臣典范,自有它的道理,兩人的情商都極高,聰明人不需要多費口舌,有時對方舉手投足,話未出口,就能領會到對方的用意而立即執行。

當然,二人如此相投,言聽計從,善始善終,與二人特別是張良的性格歷程分不開。

開漢三傑,劉邦最先接觸的是蕭何,起義中途碰到張良,韓信是後來加入的。

三人都是天下大才,劉邦評他為什麼能打敗項羽取得天下,就說沒有這三人是不可能的,項羽不能用人,他能善用人,這就是主客易勢的根本原因。

三人中,最受劉邦信任和全無猜忌的隻有張良。

韓信殺身滅族,下場之慘人所皆知;蕭何也受到猜疑,隻得采取貪財自污和送子弟到前線軍中為人質等方式打消君王的疑慮。

隻有張良,不僅劉邦,連呂後也對他敬愛有加,不論誰當主上,張良都遊刃有餘,這是很不簡單的事。

從圮下老人的事,可以看出張良的人生觀價值觀等,他是道家兵家的傳人,既有經世濟民之才,也有急流勇退之能。

這個性格特點,是不受猜疑進而信任有加的重要原因,一個毫不利己,為了理想獻身的人,有什麼可怕的呢?

這是劉邦對他言聽計多一因。

劉邦未起義時,當過遊俠、亭長,正是黑白兩道都混過。

張良韓國公子出身,曾行刺過秦始皇,二人歷程相同,這是君臣能夠相知相得的另一因。

劉邦見過大世面,他不僅見過並感嘆秦始皇『大丈夫當如是』,也曾釋放力役,躲藏在山上伺機起事,叛逆舉動比陳勝吳廣還早。

養成不拘小節、天生大度又知人善任,這是劉邦最為了不起的地方,劉邦的很多美德,比如敢於用人、不惜錢財之些方面都能學習,唯有這天生特點,後人無法復制,以至張良也感嘆說『沛公殆天授』!劉邦這樣,張良也不差,特別能揣摩上意,抽身自保,在後來的辭封齊地自取留地,到邦劉盈穩太子位,以及從赤松子之遊,都可看出他極高的情商,一個能大腹容人,一個能讓對方包容得毫不勉強,各有千秋,長處互補,所以劉邦對張良全不設防,言聽計從而不猶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