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圖遊中國之千年沁陽古城。《網路歷史》

沁陽,地處河南省西北部,太行山南側,黃河以北,沁河橫貫其中。

其建制歷史悠久,沿革多變,曾是豫西北政治、經濟、軍事、文化中心。

沁陽在隋朝以前稱野王縣,之後改稱河內縣。

此後先後是河內郡、懷州、懷慶路、懷慶府的府治所在。

尤其是明清之際,河內縣始終是懷慶府的政治、經濟中心。

清末,隨著焦作礦區的興起和道清鐵路的修建,河內縣的中心地位受到了影響。

民國二年時,廢府存縣,懷慶府撤銷,河內縣改名為沁陽縣,後又析出博愛縣等周邊區縣。

建國初期,沁陽曾歸屬平原省新鄉專區。

後由河南省焦作市代管。

從地圖上看,沁陽其地處黃河沁河沖積平原,地勢北高南低,西北向東南傾斜。

其境域內既有山地,也有丘陵和平原,是黃河北岸的交通重鎮。

太行八陘的第二陘就在市區北部,古代就是通往山西的咽喉要道,南渡黃河可挺進中原 ,東有懷慶府至衛輝府官路。

扼豫、晉、秦三省之界,有『開封鑰匙、洛陽門戶』 之稱。

可以說,沁陽地處交通要沖,戰略位置極為重要,歷來為兵家必爭之地。

東漢赤眉起義、明末李自成起義、清朝咸豐年間的太平軍北伐隊伍,同治年間的捻軍都曾征戰於此。

尤其是在咸豐三年五月底,太平軍北伐部隊在河南鞏義、滎陽之間搶渡黃河,成功的來到了黃河北岸的懷慶府轄區,先是攻陷溫縣,後將進攻目標鎖定為懷慶府治所在地河內縣,跟圍追堵截的清軍打起了攻堅戰。

但因當時的懷慶知府餘炳燾的抗擊,導致太平軍貽誤戰機,不得不再度西走,繞道山西省北上。

《本文原創:​史說新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