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若有情天亦老』這一名句,出自於唐代詩人李賀所著《金銅仙人辭漢歌》。
由於這句『天若有情天亦老』太過出名,當時許多文雅墨客都以此為上聯,想要對出下聯。
結果唐朝無人能對出千古名句,直到宋朝時,才有了後半句與之相對。
一、艱苦幼年
李賀與李白、李商隱稱之為『唐代三李』,與『詩仙』李白、『詩聖』杜甫、『詩佛』王維齊名。
今河南省宜陽縣人,字長吉,唐朝宗室出身。
雖說出身於宗室,但早已是沒落的貴族,他的遠祖是唐高宗李淵的叔父李亮,武則天稱帝前後,李賀的父親李晉肅屬於大唐宗室的遠支,雖並不出名,但還是為保性命,隱居在了昌谷。
李賀的母親為鄭氏,生有一女兩子,長期居於昌谷。
等到了長女出嫁之後,李賀的家境也是越發的貧寒,因此,李賀兄弟二人,不得不外出謀生,欲飽腹。
為此,李賀曾寫下了這樣一句:『欲將千裡別,特此易鬥粟』!
足以可見淒涼之狀!
李賀自幼體型纖瘦,通眉長爪,長相奇異特征明顯,並且才思聰穎,七歲就能作詩。
公元796年,韓愈與皇甫相繼造訪,李賀提筆書下《高軒過》一詩,兩人看後皆是大吃一驚,至此過後李賀開始名揚京洛。
童年時期的李賀,生活十分艱苦,白日騎驢覓句,暮則探囊整理,焚膏繼晷。
到了公元804年,年僅十五歲的李賀,就已經譽滿京華,並且還與當時著名的詩人李益同名。
二、科考無望,作出名詩
人怕出名豬怕壯,過早地出名,也會惹得一些人的記恨。
李賀赴京趕考進士時,被人從中作梗,稱他的父親的名『晉』字,與『進』犯嫌名,因此李賀不能參加進士科考,不能像正常人一樣博取功名。
唐代文學家唐俞為此感到十分憤恨,因此寫下了《諱辨》來論述此事。
不過這依然不能讓李賀參加進士科考,即使聲名遠播、滿腹才華的李賀,也不能考取功名,因此憤然之下離開了長安。
公元810年,年僅二十一歲的李賀被韓愈調為河南令,治所於洛陽。
後來經過了韓愈的推獎,次年返回長安時經宗人推薦,考核後任奉禮郎,從九品。
至此,李賀於長安長達三年,這三年間,李賀結識了許多志同道合的朋友,也經歷了一些事情,對這個社會有了更深層次的認知。
後來因為施展不開,遷調無望,加上妻子病逝自身積鬱成疾,不得不棄官而去,從長安行至洛陽時寫下了詩《金銅仙人辭漢歌》。
三、『天若有情天亦老』的經典後半句
其中一句『天若有情天亦老』,從此廣為流傳,許多文人墨客都想以此為上聯,從而作出千古絕對。
可一直以來,唐朝都無人能對出廣為傳頌的下聯,許多文人為此感到十分遺憾。
一直到了宋朝,一位名叫石延年的北宋文學家,在贈友聯中,寫出了:
『天若有情天亦老,月如長恨月長圓!』
這句對聯一出,當時就驚艷了四座,許多人為此拍手稱贊。
後世的一些文人,把李白、蘇軾、李賀和石延年的眾多詩句,各選了其中較為出名的詩句,組成了這樣一首:
把酒問青天,天若有情天亦老;舉杯邀明月,月如無恨月長圓。
但是,到了現代,一代偉人又為此作出了千古絕對:出自於《七律·人民解放軍占領南京》中的,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間正道是滄桑。
全詩56字,風格豪放,筆意雄奇,飽含哲理,敘事與議論結合緊密,活用典故。
引用唐朝詩人李賀的名句『天若有情天亦老』,推陳出新,表明新事物必將戰勝舊事物的哲學道理。
聲明:內容為文字原創,未經授權不得轉載,部分圖片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系告知刪除,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