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晉庾亮的改革為什麼會失敗?破而未立。《網路歷史》

庾亮的改革為什麼會失敗,大概可以用一句話來形容,破而未立。

某些方面來看,東晉的問題看似簡單,有錢、有兵和合法性,就可以強化中央集權。

另一個方面來看,這些簡單的問題背後其實有著極其復雜的利益關系,如果不能夠把那些利益關系擺平,隻是一味地想辦法抓錢和養兵,肯定是會出亂子的。

某個層面上來說,任何時候的改革,都是一種利益上的再分配,當那些既得利益者的利益受到損失,必然會有不滿的情緒出現,何況是一些手握軍權,且有戰功的群體。

另一個層面上來看,士族文化的魅力不是耍強使硬,而是籠絡人心。

進一步的來看,改革的目的是把原來的利益關系重新整合,整合後的利益關系不僅要達到改革的目的,最重要的是穩定,穩定才是一個組織保持不衰的根本。

什麼是穩定?

穩定就是一種平衡的體現,看一下王導的操作模式,就是以平衡為目的。

反過來看庾亮的操作,看似鞠躬盡瘁,卻不能死而後已,表現出來的更多像是一個擾局者。

當然,每一個時代都有自己最推崇的事物,那些”正途出身″就是有一種天然的優勢,乃至於一些靠野路子打拼出來的人,在社會認可度上都會弱一些。

事實上,陶侃面對的不是庾亮這個人,而是他這個群體,逞一時之快,隻能得暫時的好處,損失的則是長遠的利益。

陶侃看明白了,庾亮卻不明白其中的道理,結果把一手好牌給玩壞了。

就政治智慧而言,雖然都是世家大族,庾亮跟王導比簡直弱爆了。

王導不僅瑯琊王氏的主心骨,還是東晉建國之頂梁柱,『王與馬,共天下』,就證明了王導的實力,他懂進退啊,王導是平衡大師,他才不會跟你爭一時之短長。

王導首先維護的是瑯琊王氏的利益,其次才是皇家的利益。

你庾亮高調,那我就成全你的良好感覺。

庾亮呢,雖然也是世家大族,但長期遠離政治中心,沒有歷練,沒有實戰經驗,更不用說血雨腥風了。

跟王導比,庾亮不過是個志大才疏的清談文人。

當上輔政大臣,第一次在這麼高的位置上,難免有些眩暈,立功心切,就像是一個初為人母的母親,總怕自己的孩子受傷害,容易得被迫害妄想症,本來別人並沒有造反的想法,生生被庾亮給『逼』成了。

一個玩清談的文人,大概率就是個軍事廢柴,失敗是自然的事。

但那個時代有意思的,就是這種『魏晉風度』體現出來的在今人看來的『搞笑風度』。

老想做事,從境界上就差了,而做事失敗並不丟人,保持不住風度才是丟人,所以庾亮神色自若地說我這雙手不是用來殺賊的,還是體現了他的名士風采,所以世說新語會把的這個故事放到雅量裡,自有他的道理。

而魏晉風度還體現在庾家與書聖王羲之的關系上,按說兩家分庭抗禮,明爭暗鬥,勢如水火,肯定都防著對方,可偏偏庾亮特別欣賞王羲之,庾亮邀請王羲之進入征西將軍府任參軍,一年之後升任長史,魏晉時期,長史就是幕僚之長,相當於辦公室主任,自然是得到了庾亮的高度信任。

而且,王羲之和庾亮的弟弟庾翼非常要好,儼如知己。

因為庾翼的書法造詣和聲譽與王羲之不相上下,史書上說王羲之早年書法不如庾翼。

庾翼對王羲之的書法極為推崇,把王羲之寫給庾亮的信都很小心地保存起來。

王羲之是那種自帶人緣,誰都喜歡結交的人,無形中充當了王庾兩家的緩沖器,王導樂見其成,也就默許了王羲之和庾家兄弟的交往,這也體現出王導平衡大師的智慧。

所以說魏晉時代真的是一個有趣的時代,它為我們提供了一個『人為什麼活著』全然不同的答案和范本,在我們這個近乎無趣的正統歷史裡,值得後世蠅營狗茍的我們好好把玩和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