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憲是蜀漢最後的良將,他文武全才,曾經擔任過劉禪的太子舍人、宣信校尉。
在黃皓亂政的時候,因為不阿附黃皓被貶為永安太守。
蜀漢亡國後,他死守永安,阻擋東吳軍西進。
東吳打著援救蜀漢的旗號,羅憲作為昔日蜀漢的忠臣,為何寧死也不投降東吳呢?
一、羅憲忠於自己的職守。
羅憲被貶到永安後,由於他的才能出眾,擔任了永安軍事首腦閆宇的副手。
以當時的情勢來看,這個任命耐人尋味。
因為我們知道閆宇是依附黃皓的將軍,想要依靠黃皓的權勢撤換薑維,好讓自己取而代之。
而羅憲則是因為得罪黃皓被貶到永安,他被閆宇任命為副手,似乎有些出人意外。
其實這一切背後的推手就是劉禪。
劉禪是懦弱的君主,但是並非昏君。
他貶謫羅憲,隻是為了應付黃皓,而非對他有什麼不滿。
他知道羅憲對自己的忠心,也知道羅憲的才能,因此才會順水推舟,把永安的軍務交到他的手上。
正是因為對劉禪的忠心,在劉禪投降曹魏的時候,羅憲才不為失敗的消息所動,依然忠於職守。
他斬殺作亂的人員,穩定了局勢,等待劉禪下一步的指令。
當劉禪投降曹魏的旨意傳來時,羅憲雖然心有不甘,但是也聽從了劉禪的命令。
這與薑維當時的情況相似。
當時薑維率領蜀漢軍隊的主力,離開劍閣前往成都。
走到半路上,劉禪讓他們投降的命令傳來,蜀軍上下雖然哭聲震天,將士們氣得拔刀砍石,破口大罵說我等正要死戰,為什麼要投降呢?
可最終還是放下武器,卷甲歸降了魏軍。
羅憲遵照劉禪的命令投降曹魏,正是他忠心蜀漢的最後表現。
他站完蜀漢的最後一班崗,從此便成為了魏臣。
當東吳的軍隊前來的時候,他與東吳的關系便成為敵人,而非盟友。
在這種情況下,羅憲當然要選擇抵抗東吳了。
二、羅憲自身前途的選擇。
不僅僅從法理上來說,羅憲對抗東吳是正確的。
就是以羅憲自身的前途來說,他選擇堅守永安,對抗東吳也是正確的。
羅憲不同於薑維,薑維一心想要復興漢室,他在投降曹魏後還想方設法要重建蜀漢,羅憲則是清清楚楚看透了歷史的走向。
羅憲的老師是譙周,正是譙周勸說劉禪放棄抵抗投降曹魏的。
譙周當時曾經向劉禪對形勢進行了分析,讓劉禪認清了形勢。
其中有一條就是辯駁投靠東吳的建議。
譙周說蜀漢已經滅亡,東吳獨自肯定是不能存活多久的。
如果蜀漢君臣去投靠東吳,不但要忍受投降東吳的屈辱,將來還要忍受投降曹魏的二次屈辱。
作為譙周的弟子,譙周看清的形勢,羅憲當然看得清清楚楚。
他知道東吳滅亡的命運,將來一定會被曹魏滅亡。
他身處優勢的陣營,卻要加入要滅亡的陣營。
既要得到背叛的惡名,還要遭受降將的屈辱,將來東吳滅亡,還要忍受曹魏的再次羞辱。
羅憲怎麼可能會接受這樣的選擇?
因此,從羅憲自身的前途出發,選擇留在曹魏陣營,堅守永安對抗東吳是最佳的選擇。
就算是抵抗失敗,他也能夠繼續在曹魏陣營占有一席之地。
這樣一來,東吳的進犯對於羅憲來說不是壞事,正好成為了羅憲的投名狀。
經此一役,羅憲得到了司馬昭的贊賞,得以升職封侯。
三、羅憲痛恨東吳的背信棄義。
最後一個原因,是在永安軍民心中,對東吳的仇恨超過了對曹魏的仇恨。
羅憲能夠堅守永安半年多,對抗由東吳名將陸抗率領的數萬吳軍,沒有軍民的全力支持是做不到的。
羅憲正是順應軍心民意,才取得了輝煌的戰果。
永安,在荊州丟失之後,這裡就成為蜀漢防禦東吳的重要門戶。
夷陵之戰後,劉備更是親自鎮守此處,直到生命的最後一刻。
這裡長期駐紮著大批蜀漢的精銳軍隊,他們中間大部分都是當年夷陵之戰敗歸將士的後代,對東吳有著刻骨的仇恨。
在蜀漢朝廷上下,對東吳都有著一種深深的敵視。
他們不但痛恨東吳在荊州之戰和夷陵之戰中對蜀漢造成的打擊,更痛恨東吳多次背信棄義,撕毀盟約襲擊蜀漢的罪行。
在孫權稱帝的時候,蜀漢就有人建議拒絕承認,隻是在諸葛亮的勸說下才作罷。
諸葛亮與東吳結為聯盟也隻是權宜之計。
諸葛亮當然知道大家對東吳的態度,他向大家解釋與東吳聯盟的原因時說,聯合東吳一起北伐,可以分擔蜀漢的軍事壓力。
即便是東吳不幫助蜀漢,但是它和蜀漢和好,蜀漢得以全力北伐,對蜀漢也是有利的。
其實東吳君臣對此心中也十分清楚。
諸葛亮提出的『漢賊不兩立,王業不偏安』的口號,實際上是對曹魏和東吳的政策。
前一句是對曹魏而言,蜀漢一定要滅亡篡漢的曹賊。
後一句則是對東吳而言,在滅了曹魏之後,就一定要滅亡東吳,統一天下。
因此,蜀漢和東吳誰也不敢與對方掉以輕心。
在永安一帶,雙方都佈置了大批兵力以防萬一。
歷史上曾經發生過一件事,蜀漢調整永安地區的兵力,孫權得知後十分恐慌,連忙向蜀漢使者詢問原因,當得知是正常的調動後才放下心來。
在蜀漢存在的時候,雙方雖然心存芥蒂,但還是保存了和平狀態。
但是當蜀漢滅亡後,雙方成為敵國,永安的軍民就不可能再給東吳什麼情面了。
而且在這個時候,東吳再次做出了背信棄義的事情,更加劇了永安軍民的仇恨。
東吳在得知蜀漢失敗後,便派將軍盛曼西行入蜀。
吳軍打著救援蜀國的旗號,其實明眼人一看就知道,吳國隻不過是想趁火打劫罷了。
他們想要救援蜀國,隻需要對魏國直接發動大規模進攻就行了,沒必要入川作戰。
在蜀中之亂後,吳國又派步協領兵入川,被羅憲打敗。
隨後,吳國又派名將陸抗率大軍協助步協攻打永安。
羅憲和他的部下對東吳的背信棄義的行為深惡痛絕,如今終於有了反擊的機會,當然同仇敵愾,和吳軍死戰到底。
最終,吳軍經過半年多的戰鬥,也不能奪取永安,隻能撤軍而歸。
結語:
羅憲身為漢臣,在蜀漢滅亡後,按照劉禪的命令投降曹魏,身份便轉換為魏臣。
他與東吳的關系,已經從盟友變為敵國。
因此,他率軍抵抗吳軍,合情合理合法。
羅憲是譙周的弟子,對天下形勢看得很清楚,他也不可能投靠東吳,在將來東吳滅亡時再取其辱。
再加上永安軍民大多是夷陵之戰敗歸將士的後裔,對東吳有著刻骨仇恨。
羅憲和他的部下對東吳背信棄義的行為早就十分憤恨。
當東吳進犯永安的時候,他們得到了報仇雪恨的機會。
羅憲等人經過血戰,終於讓吳軍鎩羽而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