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曹公死後,劉備報喪的事,有兩種記載,且截然相反。
魏書記載劉備因喪求好,曹丕惡之,使荊州刺史殺了使者韓冉。
典略相反,說曹丕『有詔報答以引致之』而劉備『得報書,遂稱制』對於使者一事。
沒有明說。
我認為魏書的記載更靠譜,《典略》其實不懷好意。
不可否認《典略》記載補充魏國歷史的價值,但是涉及到敵我關系,作者魚豢一直都是保持愛國主義情操,另辟蹊徑、暗搓搓地抹黑敵國。
典略的記載表明上看魏蜀雙方通使問好,其實典略還是以我《魏》為主、為魏國爭法統,並貶低蜀漢。
我們現在都知道,劉備稱帝是大勢所趨,他自然不可能因為有曹丕的答引詔書才稱帝,而典略的用意,明顯顯示劉備心懷不軌。
認為劉備稱帝自身無合法依據,得到曹丕的詔書才正兒八經稱帝。
『得報書,遂稱制』,遂字用的真妙。
關於這件事的不同記載,郝經認為:此皆魏自誇之辭,非實事也。
昭烈與操、丕不共戴天,方討賊修復,豈吊喪致貢,與修好乎?
按照魏書的記載,曹操剛死。
雙方剛大戰過,劉備吊喪實在是不懷好意。
當時畢竟漢室仍在,劉備吊喪名義上的使者應該朝見漢帝,且劉備吊喪的表奏內容我們不得而知,劉備在吊喪中慶賀國賊曹操去世也不一定。
所以到底是真吊喪還是假吊喪也不好說。
我個人認為劉備吊喪是醉翁之意不在酒,重點不在於吊喪,借著吊喪的名義向漢帝傳達某種訊息或政治訴求才是其真正目的。
這恰是曹丕不能容忍的。
有人猜測或許是聯合魏國伐吳,打探曹丕態度。
可聊備一說。
蜀漢一直都是以興復漢漢室為政治口號,這和劉備漢朝宗室的身份有關,也和漢室影響力、號召力仍在有關系。
鑒於曹操挾天子利令諸侯的巨大政治優勢,以興復漢室作為旗幟不失為一種可行的辦法。
建安二十四年劉備在群臣的擁戴下進位漢中王,給漢帝劉協上表:
惟獨曹操,久未梟除,侵擅國權,恣心極亂。
臣昔與車騎將軍董承圖謀討操,機事不密,承見陷害,臣播越失據,忠義不果。
遂得使操窮兇極逆,主後戮殺,皇子鴆害。
雖糾合同盟,念在奮力,懦弱不武,歷年未效。
常恐殞沒,孤負國恩,寤寐永嘆,夕惕若厲。
講述曹操的罪惡,視曹操為殘害皇後皇子的國賊。
同時大談西周封建同姓諸侯衛社稷和西漢呂氏亂國宗室撥亂發正的歷史,儼然以漢宗室自居。
為自己稱王提供合法性。
既然在建安二十四年就赤裸裸表明態度了,那麼建安二十五年曹操去世,劉備吊喪,身為魏王的曹丕如何會相信劉備的『誠意』。
襄樊之戰前,孫權曾經和魏通使和好,此後更是上表稱臣接受冊封。
相對而言魏蜀吳三方,魏、吳的政治關系相對比較靈活,魏蜀則一直是對立。
另漢中之戰、襄樊之戰算是加速曹操的死亡,根據陸機的《吊魏武帝文》看,曹操在長安就病重了,持續的戰事膠著,使得曹操無暇回到鄴城,直接在洛陽逝世。
這或許都是曹丕斬殺使者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