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太極/歷代帝王貴妃尊貴像朝服
01
後金天命十一年《明天啟六年,1626年》八月十一,一代梟雄努爾哈赤病逝。
經過一番明爭暗鬥,第八子皇太極最終登上了汗位。
不過,這大汗皇太極是當上了,但想像他爹那樣在後金一言九鼎是不可能的。
為啥呢?
因為實力不夠。
努爾哈赤生前,創立了八和碩貝勒議政制,成為後金最高的權力機構。
八大貝勒分為四大貝勒《代善、阿敏、莽古爾泰、皇太極》和四小貝勒《多爾袞、多鐸、杜度、嶽托》。
努爾哈赤去世時,四小貝勒年齡太小,杜度和嶽托倆人還是代善和皇太極等人的子侄輩,沒有辦法對最高權力展開角逐;
而四大貝勒之中,皇太極排名是墊底的。
皇太極能當上大汗靠的還是其他三大貝勒聯合起來捧他,所以代善等人不是他的下屬,而是他的合夥人。
對下屬你可以敲桌子訓話,對合夥人你敲個桌子試試?
分分鐘撤股讓你散攤子。
皇太極隻能接受其他三個合夥人跟他一起主持後金集團董事會的事務。
遇到什麼事還得四個人商量著來。
02
為了早日成為名副其實的第一領導人,皇太極動了很多腦筋。
當時的後金雖然打了幾個大勝仗,但面臨的困局也不少,對內要解決人民群眾的餓肚子問題,對外要時刻預防大明朝廷帶人反推。
而之前寧遠之戰的慘敗,也讓皇太極認識到,明朝還不是那麼容易被拿下的。
因此,他調整了戰略目標,派人去寧遠找到袁崇煥,表示自己願意議和,然後把精力暫時放在了朝鮮一邊。
1626年形勢圖
而袁崇煥《此時為遼東巡撫,並負責關外一切事宜》為了探聽後金的虛實,於天啟六年《1626年》十月,派都司傅分爵、田成翻譯李喇嘛等三十四人前往沈陽。
當然,名義上他們是給努爾哈赤吊喪,另外祝賀皇太極即位的。
《明史·袁崇煥傳》載:
先是,八月中,我太祖高皇帝晏駕,崇煥遣使吊,且以覘虛實。
我太宗文皇帝遣使報之,崇煥欲議和,以書附使者還報。
我大清兵將討朝鮮,欲因此阻其兵,得一意南下。
七年正月,再遣使答之,遂大興兵渡鴨綠江南討。
皇太極熱情接待來使,充分表達了與明朝和好的願望。
不過,皇太極的條件有點苛刻:讓後金和朝鮮取得同等的政治地位,成為大明的藩屬國。
這是天啟朝,不是後來的崇禎朝,怎麼可能答應。
而袁崇煥的議和條件是:把之前你們侵奪的大明領土都還回來,你皇太極直接給我退回赫圖阿拉算了。
很明顯,議和雙方各唱各調,根本不著四六。
其實袁崇煥自己也知道,皇太極是不會接受這議和條件的。
那袁崇煥幹嘛還要執著於和皇太極打嘴仗呢?
很簡單,雙方都在利用議和,爭取時間。
到天啟七年初《1627年》,明廷不僅將山海關到寧遠一帶的各處城堡都修葺完成,而且從寧遠往北的錦州、大凌河、中左所三城也被明軍收復並整修一新,『關寧錦防線』向前推進了一百七十多裡。
而皇太極也沒閑著,天啟七年《按後金年號為天聰元年,都是1627年》正月,皇太極命阿敏和濟爾哈朗東征朝鮮。
朝鮮的戰力依舊很拉胯,兩個月時間,平壤又丟了,朝鮮國王李倧逃到了江華島,被迫向後金稱臣。
03
朝鮮不是皇太極的最終目的。
打下朝鮮隻是為了後金在打大明的時候沒有後顧之憂。
這不,後金軍從朝鮮返回沒幾天,皇太極就立刻親率主力殺向錦州。
《滿文老檔》載:
爾一面遣使議和,一面急修城垣。
前寧遠城凍,掘之未墮,自以為得計,遂詐稱議和,乘機築城耳。
此時的錦州城主體工程已經基本結束,外圍還有一些地方沒有修復完整。
皇太極搶的就是這個時間,要是真讓明軍站住了腳,以後想要拔除就很困難了。
此時的錦州城裡,參將趙率教是最大的官。
皇太極想不戰而勝,派人在錦州城下喊話,稱有話對趙率教說。
趙率教派兩人縋城而下,來到後金軍營中。
皇太極質問來人:『這裡是我家的地方,你們在此修城想幹什麼?
』
《上次寧遠之戰前,高第放棄了錦州》
並派兩人隨明軍回城,勸趙率教投降。
趙率教本來隻是來修城的,後金軍來的太快,他出不去了,隻有留下暫代守城事務。
但趙率教嚴詞拒絕這一無理要求。
別廢話了,開打吧。
第二天 ,後金軍兵分兩路,向錦州城西、北兩面發動猛攻。
明軍照例用大炮重創來敵,後金軍傷亡慘眾。
自從寧遠之戰後,明軍嘗到了用大炮守城的甜頭,就改變了戰法,並不一味的跟後金玩野戰騎兵互砍。
《也確實拼不過》
雖然這種烏龜殼式的方法很遭人詬病,堂堂天朝上國,怎麼可以縮在城裡不出來呢?
但這種方法很有效,能抓住老鼠的就是好貓。
皇太極繼續把錦州圍的水泄不通,幾次試圖派人勸降,都被趙率教拒之城外。
趙率教不是白癡,能打進來你還廢這麼多話?
我就是欺負你打不進來。
皇太極大怒,又一連攻了數日,但除了增加兵士傷亡數目,毫無效果。
錦州拿不下來,而寧遠、前屯方向,明軍的援軍也沒有絲毫移動的意思。
皇太極的圍城打援計劃失敗。
袁崇煥看的很清楚,如果此時寧遠的明軍大舉救援錦州,這場戰爭就成了添油戰術,明軍有多少人都不夠後金吃的。
如果錦州真成了明軍的絞肉機,那山海關必定動搖,明朝在關外也就徹底扳不回來了,因此斷不能分兵去援錦州。
《可惜後來的洪承疇沒把握住這套思想》
後金軍包圍錦州城半個月,毫無進展,皇太極焦燥不安,就想改變一下作戰計劃……
04
天啟七年《1627年》五月二十七日,皇太極留下了一小部分士兵監視錦州城內明軍的動靜,他自己則親率大部隊奔赴寧遠,並於二十八日將寧遠包圍。
這時的寧遠城四周已經挖出一道深深的防護壕,壕和城之間列有車營。
顯然,寧遠的明軍做好了迎戰的準備。
皇太極查勘地形之後,覺得逼近城垣難以縱擊,便命令攻城部隊後退,想引誘明軍追擊。
遠離城墻,這樣就有利於後金騎兵發起沖擊了。
但明軍沒有上鉤。
無計可施的皇太極,隻得下令部隊攻城。
但,代善、阿敏和莽古爾泰覺得這個舉動太過危險——明知對方有槍,這不是拿命去填嗎?
就建議:先退兵吧,以後想辦法。
四大貝勒,除了皇太極之外,誰都不願意出兵。
但是,他們越是勸阻,皇太極就越是不聽。
打錦州也好,寧遠也罷,都是皇太極的立威之戰。
什麼都還沒撈著呢,退兵?
我的面子往哪擱?
我還怎麼當老大?
於是皇太極親自下場帶人打沖鋒。
而明軍早已做好準備,城下車營火器齊發,城上紅衣大炮轟鳴,給清軍以沉重的打擊。
濟爾哈朗和代善的兩個兒子都掛了彩。
接著,明山海關總兵滿桂親率士卒和沖上來的清兵展開廝殺,從早晨激戰到中午。
清軍損傷數千人,始終未能接近寧遠城墻一步。
皇太極隻有下令向後撤退。
05
屋漏偏逢連夜雨。
皇太極又接到錦州方面送來的報告,說,錦州城內的明軍趁後金大隊人馬進攻寧遠之際,突然開門沖出,留守的後金軍抵擋不住,折損了一些人馬。
更氣人的是,明軍並未深入追擊,而是又退回了錦州城內。
後金軍想報仇都找不到人影。
皇太極想,一時半會兒寧遠也拿不下來,便又率軍北返,於五月三十日再次圍困錦州。
六月四日凌晨,皇太極下令傾全力攻城,他自己親臨城東南二裡的教場督戰。
由於明軍依托高大的城墻,輔以巨炮,構成強大的火力網,後金軍很難靠近城墻。
後來後金改用抬運車梯,冒死搶渡護城壕。
可壕溝又深又寬,又是明軍特意加長過的。
渡過談何容易。
雙方激戰到傍晚時分,擁擠在壕溝邊的清軍士卒不斷被弓箭擊中,屍橫遍地。
這一仗,後金軍隊士氣大挫,回營之後,士兵們個個抱頭大哭。
《清史稿·太宗本紀》載:
既,明總兵滿桂出城而陣,上欲擊之,三大貝勒均諫止。
上怒,趣諸將戴兜鍪,率阿濟格疾馳而進,敗其前隊,追至寧遠城下,盡殪之。
諸貝勒不及胄而從,濟爾哈朗、薩哈廉、瓦克達俱被創。
錦州守兵亦出城合戰,我軍復迎擊之。
遊擊覺羅拜山、備禦巴希陣歿,上臨其喪,哭而酹之。
我軍還駐雙樹鋪。
乙未,復至錦州。
六月己亥,攻錦州,值天溽暑,士卒死傷甚眾。
庚子,班師。
皇太極不敢再在錦州停留下去了。
親率大軍,圍攻錦州、寧遠達二十四天之久,不僅寸功未立,反而損失了大批兵士。
其慘敗遠遠超過其父努爾哈赤發動的寧遠之戰。
於是六月四日當晚,即下令退兵。
回師途中,把明軍尚未修築完成的小凌河城和大凌河城拆毀泄憤。
寧錦大捷示意圖
06
寧錦大捷,對皇太極是一個沉重的打擊。
對於明廷來說,似乎是一個轉機。
不過,大明並沒有抓住這次可以乘勝追擊的機會。
事出反常必有妖。
因為朝廷內部的矛盾再次影響到了遼東局勢。
此時在朝廷裡當家做主的是九千歲魏忠賢。
而袁崇煥的座師韓爌是東林黨出身,袁崇煥又是東林孫承宗一手提拔起來的。
怎麼尿到一個壺裡去?
寧錦之戰剛結束,在魏忠賢的幕後操縱下,閹黨就向袁崇煥發動了攻擊。
無中生有的指摘袁崇煥不救錦州是畏首畏尾……
最終,袁崇煥被放歸廣東老家。
寧錦之戰的功勞,魏忠賢全部占去。
閹黨上下因寧錦大捷獲得封賞的不下百人,連魏忠賢還不會說話的從孫子魏鵬翼都被封了安平伯。
《明史·袁崇煥傳》載:
忠賢因使其黨論崇煥不救錦州為暮氣,崇煥遂乞休。
中外方爭頌忠賢,崇煥不得已,亦請建祠,終不為所喜。
七月,遂允其歸,而以王之臣代為督師兼遼東巡撫,駐寧遠。
及敘功,文武增秩賜蔭者數百人,忠賢子亦封伯,而崇煥止增一秩。
魏忠賢
07
而真正的指揮者袁崇煥隻被加了一級工資,別的啥也沒有。
對於這個結果,連魏忠賢的心腹霍維華都覺得『糞坑裡跳高——過分了』。
就上了一本奏疏給袁崇煥鳴不平。
為什麼霍維華會觸、敢觸魏忠賢的黴頭?
因為霍維華得到了一條驚天大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