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吉思汗的眾多兒子中,戰鬥力最強的,當屬第四子托雷。
托雷的4個嫡子也都是能征慣戰之輩。
而且每一位都做到了大汗的位置。
老大蒙哥,是大蒙古國第4位大汗。
老二忽必烈是大蒙古國第5位大汗,也是元朝的開創者。
老三旭烈兀,是伊爾汗國的大汗。
老四阿裡不哥,和忽必烈並列為大蒙古國大汗,隻是後來被忽必烈擊敗了。
這4位大汗中,忽必烈是接受漢文化教育最深的一個。
他從小就被成吉思汗身邊的儒學大師耶律楚材所影響,稍微長大一點以後,府上便安排了一堆漢文化的謀士,陪著他學習。
蒙哥稱汗以後,忽必烈更是得到了漠南漢地的統治權,進一步和漢族地主和儒學大師們拉近了關系。
他身邊的漢族士大夫數不勝數。
諸如劉秉忠、姚樞、張文謙、竇默等人,都成了忽必烈接近漢文化的左膀右臂。
忽必烈自身也非常聰明,在漢文化的學習上,頗有天賦,所以說儒士們為了奉承他,甚至讓他接受了『儒教大宗師』的稱號。
我們可以欣賞一下忽必烈的詩作《陟玩春山紀興》。
時膺韶景陟蘭峰,不憚躋攀謁粹容。
花色映霞祥彩混,壚煙拂霧瑞光重。
雨沾瓊幹巖邊竹,風襲琴聲嶺際松。
凈剎玉毫瞻禮罷,回程仙駕馭蒼龍。
這首詩被放在了《全元詩》中的首位,通讀一遍就能發現,如果漢文化造詣不夠深,壓根就寫不出如此深刻的詩句來。
史料是這麼記載忽必烈的:
聖度優宏,開白炳烺,好儒術,喜衣冠,崇禮讓。
有了這些經歷,忽必烈所開創的元朝,應該能很快就融入到漢文化之中來。
可事實卻正好相反,元朝共計98年,卻一直沒能真正融入漢文化之中,這是為什麼呢?
一、忽必烈需要維持與蒙古貴族之間的關系。
忽必烈是怎麼上臺的?
說句不客氣的話,這位老兄是非法篡位上臺的!蒙古選拔大汗的規矩是,需要通過忽裡臺大會,由貴族們投票選舉。
而不是類似漢地這邊,由上一任大汗指定繼承人。
不過由於成吉思汗對蒙古的功勞太大,所以他指定的窩闊臺,才會在忽裡臺大會中,得到大家的認可。
蒙哥汗去世以後,蒙古貴族們多數都在漠北居住,他們更加信任崇尚蒙古文化的阿裡不哥。
反觀崇尚漢化的忽必烈,自然就失去了很多蒙古貴族們的支持。
正當阿裡不哥打算召開忽裡臺大會的時候,忽必烈忽然就在漠南漢地宣佈稱汗了!而且忽必烈自己還私底下召開了一個袖珍版的忽裡臺大會,相當於走了個形式。
好家夥,這還得了?
因此以阿裡不哥為代表的蒙古貴族們,集體起來和忽必烈對著幹。
爆發了長達4年的蒙古內戰,當然,最後忽必烈取得了勝利。
勝利之後,忽必烈如願成為了大蒙古國合法的蒙古大汗。
也正是因為如此,大蒙古國的4大汗國,與忽必烈的元朝離心離德,大蒙古國也就宣告分裂了。
這個時候,你以為忽必烈不想和這幫蒙古貴族們搞好關系嗎?
可是他身邊到處都是漢人士大夫,這幫人整天讓他進行漢化,你覺得忽必烈該怎麼選?
他當然會采取折中的方案,一邊接受慢慢漢化的事實,一邊則以尊重蒙古舊俗為前提,希望博得更多蒙古貴族們的支持。
二、漢人士大夫的做法,有點兒過分了。
忽必烈崇尚漢文化,不代表忽必烈就很喜歡這幫漢族士大夫。
有些士大夫讀書多了,壞心思也就多了。
他們為了恢復自身的地位,不斷攛掇忽必烈全面漢化。
這事兒本就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全面漢化所需要付出的代價,就是忽必烈必須要與大多數蒙古貴族徹底決裂。
這代價不是忽必烈能夠承受的,他難道真的願意徹底成為一個中土的漢化皇帝?
難道他就不留戀昔日大蒙古國的宏圖大業?
所以說,漢族士大夫的這些行為,引起了忽必烈的反感。
此外,忽必烈的太子真金,深受漢文化的影響,而且特別偏向漢族士大夫。
這下好了,士大夫們利用真金的影響力,在朝堂之中不斷擴大自身勢力,俗稱朋黨。
真金本人還被蒙在鼓裡,認為支持父親的漢化政策,是絕對明智的選擇。
結果好了,士大夫們越鬧越兇,居然在1285年,主動上書忽必烈,希望年事已高的他,能夠禪讓大位給太子真金。
這幫士大夫的目的很簡單,因為真金支持漢化,而且比較聽話。
他上位以後,對他們隻有好處。
結果忽必烈勃然大怒,不僅誅殺了一大批參與者,而且還把太子真金給活活嚇死了!從此以後,忽必烈對漢化這件事,也持有懷疑態度了,漢化真的好嗎?
他不明白。
三、歷史留給元朝的時間太短了。
公元1271年,忽必烈建立元朝,1279年,忽必烈滅亡南宋,統一天下,可到了公元1368年,元朝就被明朝趕走了。
歷史留給元朝在中土的時間,隻有98年而已。
這對任何一個王朝來說,都太短暫了。
忽必烈作為開國之君,算得上是元朝最有能力的一位皇帝了。
他對漢文化也非常推崇,可就連他也不想加快漢化的進程,你覺得元朝的其他皇帝,會有立志改革的魄力嗎?
即使他們願意漢化,其程度也不可能超過忽必烈。
因此,整個元朝,其實都需要一個循序漸進的漢化過程。
不排除元朝正在漢化,除了忽必烈本人以外,元朝還有好幾個漢化程度比較高的皇帝。
而且元朝也為前朝編修了史書,這些都是漢化的證據。
隻是可惜,元朝缺少一位大刀闊斧進行漢化改革的君主,又沒有足夠的時間留在中原地區進行漢化。
因此元朝的漢化,隻能以失敗而告終了。
很多人認為北魏的漢化很成功,的確是這樣。
但是北魏也不是一開始就漢化的,到了北魏孝文帝元宏時期,漢化才進入正軌。
清朝的漢化也很成功,但是努爾哈赤、皇太極等人也沒有大刀闊斧進行漢化,到了順治、康熙年間,漢化才正式開始。
所以說元朝的漢化過程中,缺少一位有魄力的君主。
而這位君主還沒出現,元朝就被趕跑了。
四、儒教文化並不是元朝的最優選擇。
一個朝代的朝中,隻能有一種文化,這是秦始皇時期,定下的規矩。
春秋戰國時期,百家爭鳴,這的確很好,但是同時也帶來了各種分裂。
秦朝崇尚法家,所以焚書坑儒。
漢朝前期崇尚黃老學說,中後期獨尊儒術。
兩晉時期,道家再次成為主流。
唐朝尊奉道家,可武則天崇尚佛教。
因此武則天差點兒顛覆了李唐王朝。
到了宋朝,儒家開始挑大梁了。
但是蒙古人,最初是信奉薩滿教的,後來又開始信奉佛教分支喇嘛教。
這麼一來藏傳佛教,基本上就成了元朝的主流。
比如說藏傳佛教大師八思巴,就是忽必烈的帝師。
由此可見,漢文化中的儒教思想,並沒有在元朝起到主宰一切的作用。
漢朝時期的獨尊儒術,在元朝是不可能實現了。
反過來的是,漢人士大夫,為了與蒙古貴族們拉關系,一個個開動自己的小腦筋,開始學習蒙古文字、語言、習俗,甚至把自己的名字都改成了蒙古名字。
好家夥,蒙古人一下子被他們給整懵了?
什麼情況?
你們的文化不是比我們先進嗎?
為什麼還要跟我們學習呢?
說實話,蒙古人自己都沒真正搞明白自己的文化優勢在哪裡,可大量漢人士大夫開始學習以後,反倒是幫助蒙古人為自己的文化樹立了信心。
這麼一來,你覺得元朝還有機會實行漢化政策嗎?
不僅沒有機會,似乎也沒有必要了。
漢人士大夫的種種行為,已經讓元朝統治者認識到,漢化已經沒有意義了。
至於漢文化,完全可以當成一種興趣愛好來學習。
總結:漢化成功了,也就沒那麼多起義了。
元朝的農民起義,可謂是風起雲湧。
他們打起的旗號基本一致,那就是恢復漢人江山,甚至韓山童都打起了宋徽宗子孫的旗號來。
由此可見,中土地區對漢人政權,不僅沒有心灰意冷,反而越來越懷念。
因為元朝沒有徹底漢化,使得漢人士大夫們,也不願盡心盡力為元朝賣力。
比如說劉伯溫,本來就是元朝的官員,後來不就投靠朱元璋了嘛!張昶更牛,他是元朝的戶部尚書,正兒八經的高級官吏,還不是給朱元璋打工了?
由於元朝沒有徹底漢化,一來沒能抓住中土那些漢族地主們的心,二來沒有抓住漢人士大夫們的心,你說元朝能不滅亡嗎?
畢竟這些人,數量太多了。
如果忽必烈一開始就抓住了漢化的機會,學習北魏孝文帝那種大刀闊斧的方式進行漢化,或許元朝能和清朝一樣,有個200多年的國運。
參考資料:《元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