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括真的很弱嗎?長平之戰後,秦軍死傷過半,白起被逼自刎身亡。《網路歷史》

秦將白起因為這場戰役而被後世尊為戰神。

趙國的主將趙括也在這場戰爭中受傷殞命,從此留下了隻會『紙上談兵』的笑談。

然而歷史總是勝利者所寫的,趙括確實是輸給了白起,但是這不代表趙括很弱。

趙括之所以會輸掉長平之戰,隻能怪時運不濟,對手太強。

我們先來看一下長平之戰

公元前270年,秦軍繞過韓國,進攻趙國,但是大敗。

之後秦國采取『遠交近攻』的策略,把鋒芒指向秦趙中間的韓國。

隨後

公元前260年四月,秦國占領韓國的上黨地區《今山西省東南部》,趙國派老將廉頗出戰,初戰不利後,廉頗退回趙國境內,築起高墻堅守不出,準備以逸待勞,迎擊秦軍。

上黨被占領後,趙國都城直接面對秦軍的鋒芒,這對趙國來說非常不利。

所以趙國決定先發制人,派出趙括,奪取上黨,阻擊秦軍。

雖然秦軍是遠道而來,但是秦國國力強盛,戰略物資準備充分,而且白起在上黨周圍經營數年,兵力部署十分充足,只要趙軍來襲,隨時可以就近調兵。

而此時的趙國就連糧食都要向齊國借取,軍事能力根本沒有辦法和秦國相比,長平之戰是調集了趙國全國兵力所作的大決戰,所以這場戰爭本質上是秦國倚強凌弱的戰爭。

七月份,等到趙括四處調集軍隊發動進攻時,面對的是不斷地湧來的秦軍主力。

在趙軍換帥的這段時間裡,秦軍已經築成了堅固的堡壘,趙括接替廉頗後,放棄了廉頗堅守的策略,采取主動進攻秦軍的方法。

堅守,對於此時國力衰弱的趙國而言,隻是失敗的晚一點。

隻有進攻,大敗秦國,才有翻身的機會。

兩國把國運都堵在了長平之戰上面。

為了上黨地區,秦趙對峙在長平這個地方。

從地圖上我們可以看到,長平是一個狹窄的戰場,秦趙兩軍數百萬精銳軍隊擁擠在一起,沒有誰擁有絕對優勢。

誰的後方先出現問題,誰就會輸掉戰爭。

交戰數次後,白起佯裝撤退,趙括命令趙軍主力乘勝追擊,一直追到秦軍修建的營壘前。

此時,致命的問題出現,過長的戰線讓趙國的補給出現了問題,白起命令一隻部隊突襲了趙軍的後方,切斷了趙軍運輸糧草的糧道。

沒有糧草的趙軍隻好由攻轉守,等待救援。

秦昭襄王得知趙軍主力被圍,糧道已斷,親自到戰爭前線,調集秦國青壯年參與攔截趙國援軍和糧草補給。

九月,趙軍斷糧四十多天,趙括率領部隊突圍的時候被中箭身亡,趙軍因為沒有主帥指揮,四十萬士兵向白起投降,之後白起隻放走了兩百餘名年紀還小的士兵,其餘降兵全部活埋。

這是一場持續數年的消耗戰,雙方都堵上國運了,最後趙軍因為缺乏糧草而失敗。

秦軍雖勝,卻是慘勝

《史記》中記載了白起坑殺四十萬降兵,卻沒有記載坑殺的原因。

有人說四十萬降兵如果能成為秦國補充兵力,不是更好嗎,為何要全部坑殺。

關於這個原因,我們看一下長平之戰過後秦國的戰況,白起在此戰後曾說道:今秦雖破長平,而秦卒死者過半,國內空。

《通典》記載:長平之戰,血流漂鹵。

《法言義疏》記載:蚩尤之亂,不過於此矣。

殺降卒也是不得已而為之,秦軍損失過半,糧草已盡。

秦國自己的士兵都吃不飽飯,哪來的糧食給降兵吃。

我們來假設一下,秦趙兩國損失的兵力應該對等,《史記》記載趙軍被坑殺四十餘萬,秦軍死傷過半,這樣來說秦軍損傷二三十餘萬人,趙軍隻不過陣亡數萬人,勝利的應該是趙軍才對。

所以《史記》中的記載應該是記載錯誤,或者在傳抄時筆誤。

如果趙軍被坑殺的是十四萬,才能與秦國死者過半相對應。

秦國為何要對外說坑殺趙國四十餘萬人呢?

這個最大的可能應該就是為了威懾其他國家,上面說到,秦國雖勝,卻死者過半。

秦國故意誇大長平之戰的戰國,目的應該在於威懾其他國家,試圖從心理上消滅他們的抵抗心理。

此役,秦國舉全國之力勉強獲勝,連秦昭襄王都親自到了前線督戰。

元氣大傷的秦國已經沒有繼續征戰的力量,如果趙國糧草足夠,秦軍不一定能夠獲勝。

後續

白起明白長平之戰能夠勝利乃是因為趙國糧草補給沒有跟上,堅持要一鼓作氣打下邯鄲,不給趙國留下喘息的機會。

但是受到賄賂的秦相范雎以秦兵疲憊,繼續休養拒絕了繼續進兵。

於是白起稱病歸隱。

期年之後,秦國圍攻趙國都城邯鄲,久攻不下。

楚魏趁機攻打秦軍,導致秦軍損失慘重。

白起聽到秦國失敗的消息後說:『當初秦王不聽我的計謀,結果如何?

憤怒的秦昭襄王強令白起帶兵攻打邯鄲,白起深知長平之戰已經導致趙國的怨恨,如果自己繼續帶兵攻打趙國,必然引起趙國全國同心協力的抵抗,於是稱病,遲遲不肯赴命。

而後秦昭襄王以『其意怏怏不服,有餘言『賜死白起。